义乌创业学院“淘宝店主”的速成样本
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被戏称为“淘宝大学”,在这里,一些“离经叛道”的做法被鼓励:学生们可以不听课而打理网店;可以用任何和创业有关的理由理直气壮地请假;自己经营的淘宝网店信誉度和业绩,可以用来充抵学分,店铺达到一定的级别,每年就可以替代12个学分,相当于6门课程……
今年6月,学院的首届学生毕业,115名毕业生人均月收入超过万元,他们中有千万富翁,还有数十名淘宝皇冠卖家和公司董事长。不过,争议也从来没有消停过,批评者将这里的试验称之为教育的“短视”和“功利”,多数学生在低效率的粗放经营中满足于每月几千元的收入,而没有时间去系统学习知识。尽管如此,该校副院长贾少华却对自己一手打造的创业试验颇有信心,他正打算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全国更多的地方去。
缘起
“厌学差生”引发的创业试验
1999年,贾少华参与筹建了这所后来被命名为“义乌工商学院”的高职院校,而他的烦恼也从学生招进来以后开始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不读书、不听课,来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三年之后混个文凭。
“学生群体厌学,我们面对的是最差的学生,基本上属于中学老师管都不愿意管的那种。”着急上火的贾少华决心改变现状,而他的探索却从一个又一个失败开始。
开始,他想通过逼学生努力学习的方式来“拯救”这批“失败者”。于是,他要求学生拼命学习、上早晚自修,通过英语四六级,考各种证书。这样的做法很快被证明行不通,根本无心学习课堂知识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随后,贾少华想到了让学生们创业:“义乌市场上那么多老板,大多数都是农民出身,既然他们能够创业成功,为什么你们这些读书的还比不过他们?”下定决心之后,贾少华又开始让学生们通过跳蚤市场和课外兼职等方式开始“创业之路”,结果也因学生们“没资金、没经验、没人脉”而很快以失败告终。
2002年,当时开始流行的电子商务成为了贾少华想抓住的下一根“救命稻草”,而阿里巴巴的声名鹊起成为了贾少华给学生们选择的下一条路。不过,由于在阿里巴巴平台创业是企业行为,这样的高门槛使得全无基础的学生连“创业”的尾巴都没有摸到。
2005年,淘宝的兴起让贾少华如获至宝:“只要有身份证就能开店,接到单子后才把货发出去,这种几乎没有门槛的方式最适合我们的学生。”于是,他派出了两名教师去杭州接受培训,回来之后让教师给学生上课。不过,由于没有把握,也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大力推动,更多是观察学生如何去做。
转折
另类“淘宝创业班”的诞生
贾少华很快发现,杨甫刚等学生开起了淘宝店,每月还能挣到几千块钱,平时在学校里沉迷网络游戏和懒惰等坏习惯也少了,开始变得勤奋而懂礼貌。
硬币的另一面也随之而来:开网店的学生每天忙于接单、进货、打单、发货,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受到了挑战,大量的学生开始逃课甚至长时间不在学校里。
不过,贾少华却乐于看到这样的改变:“与其让他们在不愿学的课堂上浪费时间,不如让他们去做愿意做的事情。”于是,他对日渐增长的逃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还主动通过对屡次违反校规的杨甫刚的高调表扬来引起校内的讨论。
2008年,义乌工商学院成立了创业园,在国际贸易系和工商管理系做试点,让系里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集中创业,学校提供场地和老师力所能及的指导,效果出乎他的意料:“这些原本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可观回报的刺激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努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习惯自卑的学生开始变得自信。”
2009年,为了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创业和课业之间的矛盾,校方决定成立创业学院。被任命为院长的朱华兵成为了贾少华“创业教育”试验的执行者,首批学生从国际贸易等四个专业抽调出来的新生组成,课程设置也删减了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而增加了网页设计、摄影等在淘宝创业中实用的课程。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创业,课时也被大规模压缩,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固定的仓库。而这一切的设计都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便捷的条件去经营自己的网店。
作为义乌唯一的一所大学,义乌工商学院为创业班学生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评价体系:上课时可以在下面接单发单;允许逃课,只要期末成绩合格;淘宝等级可以抵学分,一颗钻抵两个学分;学生们拥有两间教室,一间是仓储教室,一间是上课教室。
目前,整个义乌工商学院有近2000名在校生在开淘宝网店。今年6月毕业的首届毕业生交了一份还算不错的答卷:115名毕业生皇冠以上店铺20余个,注册公司10家,注册淘宝商城8个,阿里巴巴诚信通店铺12个,注册商标十余件,专利五项,人均月收入超过1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
故事
卖暖脚鞋起家
“学业侏儒”成“创业偶像”
三年前,当19岁的石豪杰跨进义乌工商学院大门的时候,家境贫寒的他6000元学费还是通过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获得的;而仅仅三年之后,这个22岁的成功者却已成为了校园里近万年轻人崇拜的“创业偶像”。
昨天,这个稚气未脱的董事长坐在演讲台上,对着数百名前来取经的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教师介绍自己的成就:“我的3D眼镜公司已经有了全球500强合作伙伴,今年的销售额预计5000万,分公司已经开到了温州和深圳等地方。”
石豪杰的创业之路并非坦途。2009年,刚入学的石豪杰也开始了最初的迷茫:要创业,可是卖什么呢?在经过寻找货源四处碰壁的阶段之后,石豪杰最终还是通过淘宝批发店勉强上线了自己的淘宝小店。由于并不知道什么商品能卖得好,就同时在淘宝店里叫卖上百种商品。很快,在11月份全国各地开始下雪之后,他发现店里一款USB暖脚鞋成为了热销商品,于是立刻进了一大批货,最终在淘宝网上一直处于销量第一的位置,并由此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接下来,他在售卖商品的选择上颇费苦心,并根据市场风向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他在网上销售吉祥物“扎库米”和“呜呜祖拉”,每天的营业额都在5位数以上。
上线不到一年,石豪杰的淘宝网店就已忙不过来,他一下雇了五名帮手,把原来在郑州工商银行工作的哥哥也请来义乌和他一起打拼,还买了辆商务车。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淘宝网店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石豪杰却放弃了,转而全力去做批发,争取成为综合供应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售卖的商品选择了当时刚刚兴起的3D眼镜,他也倾己所有投入“阿里巴巴”和“出口通”等批发平台。其中,做“出口通”时,他开店成本3万多元,广告投入4万多元。
“投入并没有立刻带来回报,前两个月基本没有生意,还亏损了一万多块钱。”回忆起那段经历,石豪杰仍心存后怕。不过,在坚持之后他终于迎来了第一份订单,来自印度的外商一次要了2000副眼镜,利润是做国内的好几倍。而这个开始,也让他坚持了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果然,凭借自己的勤奋、敏锐和执行力,石豪杰最终熬过了起步的艰难,并成为了阿里巴巴上3D眼镜销量第一的批发商。大二时,他注册了义乌睿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雇用了十几名员工,随后通过代工的方式和温州的工厂合作,创造了数百个就业岗位,后来还发明了5项专利并转化为产品。
今年6月,面临毕业的石豪杰却面临尴尬,忙于创业的他此前总共已经累计挂了六门功课,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应被退学。“学业侏儒”和“创业英雄”的强烈反差也让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面临难题:这样的学生是该退学还是该被表扬?
故事的最后结局是:石豪杰非但没被劝退,还最终在补考之后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他的大幅照片悬挂在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园,用来激励后来的学弟学妹。
网上开店险被开除
贫困生开凯迪拉克离校
石豪杰曾经的偶像是高自己两级的学长杨甫刚,这个来自浙江临海农村、高考复读一年才考进这所高职院校的“创业带头大哥”在自己三年大学生涯里上演了一场堪比电影的“屌丝逆袭”励志大剧:以贫困生身份进校、开凯迪拉克轿车离校。
由于家境贫困,杨甫刚2007年一进入义乌工商学院物流系,就开始想方设法去赚钱,他曾捡过矿泉水瓶,也挨宿舍推销过袜子,但一天到晚都在遭遇闭门羹和同学的白眼。
当时刚兴起不久的淘宝网成为了改变杨甫刚命运的开始。2007年4月,杨甫刚在朋友推荐下转战淘宝网,而他所有的启动资产只是500元生活费和1辆自行车。淘宝店上线的第二天,他拿到了第一个利润只有五毛钱的订单。而为了这五毛钱,他舍不得坐公交车,而步行去送货,随后,杨甫刚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网上和市场,不停地寻找商机、看成功的店铺都在卖什么,最后,他把方向定在了自己一窍不通的化妆品上。在通过上网查资料硬把自己练成化妆品专家之后,他的网店生意开始节节攀升。
五个月后,杨甫刚的宿舍就已堆满了货物。由此,他选择了出去租房住,而当时这并不被校规所允许,他担心自己因此而被开除。不过在生意面前,他最终还是选择搬了出去。
随后的一天,他接到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的电话让他去趟办公室。这让他为此忐忑:“我天天逃课,该不会是要宣布开除我吧?”
不过,结果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贾少华热情地表扬了他,还称他为学校的英雄。学校的宽容也让杨甫刚至今仍然感念。
毕业时,杨甫刚开着拉风的红色凯迪拉克轿车离开,成为了流传在这个校园里的一个传说。而如今每年9月的新生开学,“创业大哥”杨甫刚会回到校园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做励志演讲。
进展
义乌创业“淘宝班”正在复制
一手打造“淘宝班”的贾少华被人称为了“创业教父”,而他的办公室里前来取经学习的访客也自此源源不断,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同行希望能将“义乌模式”复制到自己那儿。也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两三百名来自全国的教师会聚一堂,在义乌工商学院参加“创业教育研讨会”,并系统了解创业教育的“义乌模式”。
贾少华对自己一手打造的“义乌模式”的推广复制之路很有信心。事实上,他正在广东潮汕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一场更为激进的试验。一年前,该院院长纪少游前往义乌工商学院考察,最终决定复制“义乌模式”并聘请贾少华担任名誉院长。
目前,潮汕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这场试验更为纯粹和彻底,为创业学生提供的支持条件更多。而目前交出的成绩单甚至超出贾少华的想象:仅6个月后,首批62名学生的人均月收入已经过万,而这统计数据还不包括一名最高月收入过百万的学生。
这样的成绩单让贾少华坚定了自己选择的路:“现在,又有一场新的试验正在外地学校筹划中,事实会证明,即使没有像义乌这样背靠庞大的实体市场,这种模式也会成功。”
争议
培养创业者还是网络小商贩?
在“淘宝班”出现之后,外界的争议也从来没有消停过:“短视”和“功利”成为了被批评者提起最多的两个词。他们认为,在淘宝上开店铺只是让学生投入大量精力的最原始的经营方式,本该在学校系统学习知识的宝贵时间被浪费在了低效率的开店过程中,这并非是创业教育,而只是在量产网络小商贩。
批评者的论据并不难找:创业学院的多数学生一天到晚坐在电脑前,一个人完成从进货、接单、发货、售后的全过程,没有时间吃饭也没有时间去学习,一天到晚用劳累换来每月数千元的收入。他们也满足于这种粗糙经营所带来的收入,很少会有动力去创新、做大和经营品牌。
义乌当地知名企业家楼仲平等人认为,这种通过开淘宝店来完成创业实践的模式并不可持续,如果今后商业结构和网店规则发生质变,这些过早走上创业路的孩子很难再摆正心态回到就业的轨道。
不过,贾少华对这些批评并不担心:“我们本来就只是一个高职院校,目的只是在于学生走出校园后能够养活自己,而现在他们非但能养活自己,还能给别人制造就业机会,这难道不是更好吗?”
而对于开淘宝店模式是否可持续的怀疑,贾少华也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开网店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实际情况已经证明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解决办法,更何况现在淘宝网还推出一些扶持中小卖家的做法。”
2012年10月29日《北京青年报》刊发
记者:孙昌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