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展会”新模式让义博会成全球日用消费品“桥头堡”
凭借“市场+展会”的新模式,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正在成为日用消费品“买全球”、“卖全球”的桥头堡。
8月末,连续参加过5次义博会的浙江日峰电器有限公司,已经在为参加2012年的义博会而忙碌了。在去年的博览会上,这家公司接到了300多万元的订单,还谈成了1700多万元的订货意向,其中有一半产品销往英、法、德、美等国。在该企业负责人看来,“依托着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集群式发展的完善产业链,这是义博会独有的优势。”
如其所言,会展经济是带动轻工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通道,也是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阶段,“专业市场+专业展会”成为发展商贸流通的有益尝试,义博会便是其中的典型。
义乌是中国小商品集散地,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家生产圆珠笔的义乌企业,其生产的圆珠笔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小商品大市场”便是义乌产业的特色。在这些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义乌培育了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市场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共汇集了170多万种商品。此外,还有全国20多万家中小企业为义乌市场直接供货,包括江苏的毛绒玩具、江西的陶瓷等20多个省市的块状经济,与义乌市场联动十分紧密。
目前,义乌与219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0多名客商常驻在义乌采购商品。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义乌设立了4000多家外商合作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办事处。2011年,来自19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5万人次境外客商到义乌采购商品。
2012年1到7月份义乌海关小商品出口达325万标箱,同比大幅增长28.4%,还有大量商品通过义乌市场获取订单,由生产地直接出口。
这样的产业基础成为义博会强大的产业支撑。与其他很多展会常常是贸易商参展不同,在义乌参加义博会的企业,九成是生产企业。因此,义博会的采购都是源头采购,成本较低,这是对买家最大的吸引力,也是境外客商最为看重的。
也正因此,义博会这种被称为“市场+展会”,或“商贸经济+会展经济”的新模式日趋火爆。
专门从事进口产品销售的上海心花贸易有限公司2011年首次参加义博会,该公司总经理朱洁告诉记者,展会结束后,公司便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设立了销售点,通过义乌市场的平台销售国外商品。
不只是国内企业,同届展会上,一位应邀首次参会的印度客商在展会上收集了大量资料后也表示,要把采购基地转移到义乌。
数字是最好的说明:作为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日用消费品类国际性展览会,2011年,义博会共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地区)的3050家企业参展,设国际标准展位6500个,同比增长30%,展览规模创历史新高。展会实现成交额157.52亿元,同比增长23.38%。专业观众到会人数,是检验一个展会成功与否以及信心指数高低的标志。2011年义博会共吸引了来自208个国家(地区)的179764名境内外客商参会,同比增长33.76%,其中境外客商19369人,同比增长9.9%。
义博会是轻工展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展会已经成为轻工各行业协会帮助企业增进交流、拓展市场、培育品牌、提高凝聚力的重要平台。仅2011年,中轻联和行业协会学会自办、合作办展93个,展出总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各专业展会的功能、布展水平及行业影响稳步提升。
像义博会这样“市场+展会”的模式一直是轻工展会追求的目标。2011年中轻联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大连、哈尔滨、昆山成功举办了国际啤酒节。大连中国国际啤酒节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400多个啤酒品牌参节,接待游客120多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外,2011年8月,由340家企业参加的首届“中国国际妇幼婴童产品展览会暨轻工精品展览会”举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轻工行业不仅在国内参加像义博会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还积极组织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仅2011年,就组团参加了56个有关轻工业的国际会议和国际展会,使得中国轻工产品的出口目的地达到了247个。塑料、皮革、家电、食品饮料、文体、家具、五金等七个行业出口额均超过300亿美元。轻工企业努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家电、制鞋、糖业、造纸、缝制设备、五金等行业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
2012年9月27日《消费日报》刊发
记者: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