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嘭、唧嘭、唧唧嘭,自从盘古开天地,先有新闻后有戏……”随着悦耳动听的说唱声响起,义乌佛堂古镇老街上的新华剧院立马就热闹起来。
6月7日上午,佛堂镇为纪念端午节,在这里举行包粽子比赛,比赛前和颁奖前的空隙时间,镇里便请义乌市曲艺团团长、古镇曲苑书场负责人叶英盛先来两段义乌道情。叶先生先来一段《盘甲子》,再来一段《清河桥》,幽默、诙谐、浑厚的道情唱腔,给所有在场的人带来阵阵欢笑。
下午2时,佛堂古镇曲苑书场又开唱,1400平方米的新华剧院几近爆棚,听众不下600人。剧院中间摆放的24张八仙桌全部坐满,还有许多听众自带凳子,有的索性站着。随着说唱剧情的起伏变化,听众或喜或忧,或怒或乐,大家都沉浸在这古老艺术的魅力之中……
佛堂镇季村80岁老人郑有熙是书场的常客,他说:“如今衣食无忧,还能免费听说唱,活了这么把年纪,总算享福了。这要感谢政府为百姓办的好事!”
利用新华剧院创办曲苑书场,是佛堂镇启动古镇保护工程的一个项目。2009年11月,佛堂古镇曲苑书场正式开唱,确定农历单日下午2时到4时为演出时间,演员由叶英盛和另12位民间艺人组成,相关费用全部由镇政府承担,书场免费对群众开放。
据管理书场的龚辉祥介绍,书场正式开放后,几乎场场满座,听众多为佛堂当地居民,也有不少从邻近乡镇甚至东阳、金华等地赶来的。
今年5月24日,书场还接待了一位特殊客人,他就是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
薛驹老书记是来义乌佛堂考察时听说有这个书场,特地赶来新华剧院实地了解。其时,叶英盛刚好在张罗下午的演出,见省委老书记光临,当场演唱了义乌道情《姑娘和嫂嫂》。80多岁的薛老书记听后非常开心,赞叹:“唱得好!真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他勉励叶英盛多带徒弟,培养接班人,让义乌道情传承下去。
叶英盛介绍说,义乌道情已于2007年10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是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争取把佛堂古镇曲苑书场列为非遗传承基地。
义乌道情与湖北渔鼓齐名,被收入《辞海》,还以其独特的唱腔艺术载入《中国戏剧曲艺辞典》。当年义乌道情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时,力克全国86个地方曲艺,唯一入选。
道情艺术在义乌一直以个人说唱形式流传于民间,艺人演唱时,渔鼓斜托于左手肘,鼓面朝右下方,用右手击拍鼓面,左手指拍,鼓拍相互配合,以掌握节奏过门。唱词大多是七字句,也有几十字的长句,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内容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主,也说地方新闻轶事,俗称“唱新闻”。义乌花鼓是义乌道情的姊妹艺术,以女性演员表演为主,用的道具是一面小铜锣和一个小花鼓,互相配合。
义乌道情唱腔声调圆滑浑厚,不但能分出老中青幼不同年龄段的男女声调和喜怒哀乐各种表情,还能模仿虎啸猿啼、鸡鸣狗吠的动物声调和风雨大小声腔之别的口技。
义乌道情渊源流长,可真正形成规模还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后。1951年8月,义乌县曲艺联合会正式成立,首届会员共有41人,主要由道情、花鼓艺人参加,佛堂镇吴溪叶村盲人道情艺人叶英美担任主席。
提起叶英美,义乌人几乎无人不知。他16岁开始在佛堂茶馆拜师学艺,之后他身背渔鼓,手持指拍,四处卖唱,饱尝辛酸。新中国成立后,他结束了卖唱生活,先后担任了县、地、省三级曲艺协会领导职务,艺术水平日趋精湛。
叶英美之后,义乌又出了一位杰出的道情艺术表演家,他就是叶英盛先生。他曾被评选为省、全国的“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今年虽届67岁,但退休不退艺,仍担任着义乌市曲艺团团长和义乌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平时忙于演出和培育新人。叶英盛和叶英美是同族,又曾得叶英美指点,被义乌人称为“义乌道情双叶”。
叶英盛不同于叶英美的是,他两眼明亮。
11岁时,叶英盛拜师学艺,天然的嗓音、超强的记忆力和当地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他成为道情艺术的一朵奇葩。据说,如果每天演唱两个小时,那他脑子中的储存曲目可以演唱一年半。他创作或改编的《借被面》、《祖国名山》、《姑娘与嫂嫂》等多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他的十多件作品先后在《曲艺》上发表。
近几年,叶英盛专注于传统节目的搜集整理和收徒授艺工作,目前他已加工整理传统节目50多部、150多万字。同时他已带出11名徒弟,其中4人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他自己,最近又被评为“金华市十大文化达人”。
正是一批叶英盛这样的曲艺人才,使得佛堂古镇曲苑书场能持续地办下去。佛堂镇长刘德钧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要让百姓分享,关心群众文化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乐”,是政府责任,等条件成熟,古镇曲苑书场将由现在的隔天一场改为每天一场,让更多现代人认识并喜爱这种来自乡土的艺术。
刊于2013年6月25日《浙江日报》
通讯员:张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