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7月30日讯(商报记者 谭祉潇)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最多跑一次”、医疗、教育……每个词背后所隐含的内容,都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而老百姓的“获得感”检验着民生改善的含金量。面对经济新常态,义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奋斗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今年以来,义乌加速推进民生领域的各项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义乌速度
民生是百姓最大的福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不断增加的“最多跑一次”事项背后,连接着千家万户,受益的是每一位百姓。“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义乌始终把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唯一标准,秉持“只进一个门、只对一个窗、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跑”的理念,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让更多的改革红利转化为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区域竞争力。
去年,义乌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1484项,其中一次不用跑事项355项,在全省县(市、区)年度考评中获得第三名,其中网上办事第一名。今年,义乌以“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为抓手,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了义乌速度。
4月9日,义乌“义网通办”正式上线运营,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实现一网受理、一次办成,依托大数据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变“群众跑”为“数据跑”。义乌把依申请事项从1595项细化为2008项,梳理出可全流程网办事项1409项,其中新增全程网办事项750项,涉年办件量246万。截至6月25日,“义网通办”平台已上线35个部门的1314个事项。义乌还完成了数据归集230项、系统对接84个,实现营业执照、人口、婚姻、不动产等50项数据共享查询,查询量已达10万次。
7月27日,市民孙先生拿着一叠材料,原本准备在市行政服务中心打“持久战”,他说:“我住在廿三里,过来一趟比较麻烦,想着花一天时间把要办的事情都办掉,没想到办营业执照、个人社保等多项业务都可直接在网上办理,而且只要进入‘义网通办’,不用在一个一个网站里找事项,真方便。”
同样享受到改革便利的还有刚“晋升”为爸爸的鲍先生。鲍先生说:“我们来产检的时候就了解到,在市妇幼保健院可以直接为孩子办理出生证、户籍登记、医保和市民卡。所以我们准备好了材料,孩子还没出院,就已经把这些事情都办好,不用事后再东跑西跑。”
据悉,义乌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基础上,深化“一件事”改革,即根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在自然人、法人或项目的某一生命阶段,对关联的事项按“一个政府”服务的原则,统一受理和组织办理。婴儿出生有关手续办理就是其中的“一件事”,让新生儿在医院就完成出生阶段各项手续,该事项从5月24日起运行,目前已完成办理近400件。
建设健康义乌提升医疗服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医疗卫生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建设健康义乌、打造浙中医疗高地”的目标,重点抓好“健共体”建设、加大合作办医力度、加快智慧健康建设、加快落实民生实事等方面,使群众看病就医更舒心、更方便。
今年上半年,义乌在14家卫生院全部与市级医院建立医共体的基础上,完善《义乌市健共体实施方案》,通过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实现资源下沉,形成分工协作模式,打造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健康共同体。同时,我市加大合作办医力度,主动接轨国内外知名医院,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做大做强浙医四院的基础上,浙医一院全面托管市中心医院,让百姓不出义乌就能享受浙医一院专家的同质化服务;市中医医院深化与上海岳阳医院合作,通过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市评审;市妇保院继续做好与上海红房子合作,并成功创建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市。
除了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我市还不断加快智慧健康建设,搭建全市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统一支付平台、分级诊疗平台,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改革试点信息化建设,实施“智慧医疗结算”项目建设,开展移动医疗建设,完善“健康义乌”微信公众号功能,实现微信挂号、检验结果查询、短信满意度查询、签约情况查询等,为群众提供掌上便捷医疗服务。同时,各医疗单位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推出便民新举措,努力让患者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检查少跑腿,如市中心医院急救病人“先抢救后付款”、浙医四院血液中心的“虚拟病房”等便民举措,极大方便群众就医。
发展教育事业推进科教强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浙江首批教育强市,义乌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充分发挥城乡统筹优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科教强市。
近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省级职业教育创新改革试点工作,组建机电学院信息光电学院,建设国际工匠学院、电商学院。建立了20多个校企联合体和10多个产学研实训基地;出台省内扶持力度最大的“1+11”民办教育新政,引进大连枫叶国际教育集团、复旦附属中学、义乌公学、宋庆龄幼儿园等国内一流教育资源;实施民办教育转型提升工程,首批推进20所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结对,强化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积极谋划高等教育发展,推进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学院电商学院等合作项目落地,机电技师学院与德国高校合作办学。
与此同时,义乌坚持和谐共享理念,重视教育公平发展,全面施行“阳光招生”制度,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每年解决7000多名外来建设者子女入学问题,近年更是达到近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平均每班1/3学位用于接纳随迁子女就读,在义就读外来建设者子女达6.5万人。2017年解决人才子女入学298人,非义乌户籍大学生子女入学390人,全部在公办学校入学。2018年解决人才子女入学344人。
在校园建设上,义乌坚持项目引领,将校园打造成城乡最美风景。今年,全市谋划新建、续建、前期项目145项,其中实施艺术学校、北方联学校等新建项目39项,落实稠州幼儿园、稠城一校等23所学校、幼儿园改扩建,推进稠城三小等续建项目61项,计划完成有效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50%;推进并加大幼儿园1+X+Y布局建设力度,开工建设幼儿园39所以上,主体完工10所以上,实现镇街中心园、片区幼儿园建设全覆盖,中心村园争取建设全覆盖。
改善民生,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医疗、更好的生活生产环境……民生跟着“民声”走,民生“落地”了,幸福的笑容就会挂在群众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