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海关铁路监管点工作人员叶正阳(左)接受记者采访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浙江省义乌市无疑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她既称得上早期改革开放的缩影,又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异军突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
从2002年10月份到2007年3月份,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先后11次到义乌调研指导工作。他走市场、到乡村、下车间、进农家,为义乌改革发展把脉开方,对义乌的发展作出了“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高度概括,成为对“义乌经验”最精辟、最生动的总结。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他心里仍然牵挂着义乌,先后8次在重要国际交流场合为义乌“代言”。
义乌,一座仅有1105平方公里的浙江中部县级小市,早在2005年就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命名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可以说,义乌的快速发展,一直伴随着诸多的惊叹和不解,甚至不少经济学家都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义乌既不靠海,也不沿边,是如何从一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贫穷小县到全国经济强县;从马路摊点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工业小县到工业强市;从内陆小城一跃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化世界商贸名城?
盛夏时节,《证券日报》记者离开福建泉州,冒着38度的高温酷暑,到义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走访,对义乌“无中生有”到“无所不有”,从“莫名其妙”到“点石成金”的传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点石成金”:
拨浪鼓摇出全球最大新商城
7月11日,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杨波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说:义乌人自古就有经商习惯,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用“鸡毛换糖”,是义乌“货郎担”传统的谋生手段。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义乌这个“拨浪鼓之乡”,廿三里人民所具有的特殊商品意识,赶上了大好机遇。这里很快出现了由“货郎担”形成的小商品交易市场。从那时起,廿三里不仅成为义乌,成为浙江,也成为中国小商品城的发祥地。“鸡毛换糖”则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成为浙商十大标志性事件中的第一件。
义乌市改革办工作人员徐博告诉记者,1986年义乌县委、县政府为规范市场秩序,投资440万元在义乌城中路建成占地规模4.4万平方米,设固定摊位4096个、临时摊位1000多个、可容纳3万人进场交易室内小商品交易市场。当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029万元,上交税收284万元。这一年,义乌市场发展带动了家庭作坊的广为兴起,形成“前店后厂”和专业村的大量涌现。
40年过去了,第一代马路市场五易其址,九次扩建,迅速跃升为第五代的国际商贸城。截至2017年底,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面积已达640余万平方米,商户数达7.5万户,拥有180多万种商品,日均客流量21.4万人次,商品辐射219个国家和地区。义乌名副其实成为了点石成金的世界超市。杨波形象地介绍说:来义乌采购商品的顾客,如果在每个商铺门前停留三分钟左右,一天逛8个小时,想要逛完商贸城所有的商铺,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义乌国际商贸城不仅仅是全国第一个AAAA级购物旅游景区,更是一个个国际事件最早的见证地,是世界小商品潮流的引领地。正因如此,有人经常开这样的“国际玩笑”:“义乌是全球最早知道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地方”。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销售外国小纪念品的张先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做外国小纪念品,获取信息的速度就是财富。美国大选结果一出来,工厂就要立马动工生产有关的旗子、杯子、纪念章等商品,次日便会通过飞机运往美国。
在刚刚结束的俄罗斯世界杯赛上,义乌生产的彩旗、喇叭、帽子、贴纸等产品丰富了整个赛场,每场比赛的胜负除了牵动球迷们的心,还可能影响着义乌商人生意的好坏。
世界杯决赛当晚,记者的朋友圈便被一条信息刷了屏——“话说,义乌方面已经知道冠军是谁,在开始做法国的冠军纪念币了。”
李江夫妇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几平方米商铺里做旗帜生意,仅仅一个世界杯,李江夫妇卖岀的多国国旗已超800万面。李江介绍说,从去年8月份开始,他的工厂每天生产的大旗超过一万面,小旗子每人每小时生产四千面,价格从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国旗生产就好比“押注”,绿茵场上滚动的不是足球,而是黄金。不少旗帜生产厂家前期会大量囤积热门球队的国旗布料,一旦热门球队岀局,那损失也就可想而知。若没有点石成金的本领,是万万不敢碰的。
“无中生有”:
义新欧班列开出的黄金新丝路
“中欧班列运出去的是商品,运进来的是机会。”在义乌经商16年的徐正国颇为感慨地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从2010年开始,徐正国来到捷克斯洛伐克,专门做进口贸易,2014年“义新欧”中欧班列开通,2017年“义新欧”中欧班列布拉格至义乌线路开通。
徐正国经营的捷克水晶馆拥有水晶制品上千种,包含酒具、花瓶、果盘等,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
徐正国告诉记者,2017年12月初,他接到一笔五十万元左右的订单,是客户为女儿结婚订制的伴手礼。如果走海运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走空运运费过于昂贵。正巧这时候“义新欧”开通了布拉格至义乌线路,这批订单就是搭乘“义新欧”运回来的,前后只用了12天时间,不仅节省了运费,也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
义乌市海关铁路监管点工作人员叶正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2014年11月18日,义乌开通至马德里的“义新欧”中欧班列,目前已成为运行线路最长、途径国家最多、中国制造元素最鲜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班列。在3年多时间里,“义新欧”中欧班列已实现了每周“去四回二”常态化运行,义乌已先后开行义乌—中亚五国、义乌—马德里、义乌—德黑兰、义乌—俄罗斯、义乌—阿富汗、义乌—明斯克、义乌—里加、义乌—伦敦、义乌—布拉格等9条国际班列线路,辐射34个国家,成为我国开行国际班列线路最多的城市。
截至2017年12月底,“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9条铁路国际联运线路,辐射34个国家,累计往返运行304次,25200个标箱,输出“中国制造”的同时也带回了海外商品,让义乌“买全球、卖全球”的通道变得豁然开朗。
义乌市陆港事务与口岸管理局陆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明告诉记者,今年1月份至4月份,“义新欧”往返运行71列,发送6300标箱,同比增长71.8%。监管进出口货物货值29.0亿元,同比增长91.2%,其中出口23.2亿元,同比增长91.4%,进口5.8亿元,同比增长90.4%,呈现双向快速增长的趋势。
义乌市商务局副局长刘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随着“义新欧”班列开通运营量的不断增加,捷克当地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货运承载量。为更好地服务中欧班列,2017年义乌市积极谋划建设“一带一路”捷克站,计划投资3200万美元,与捷克站共同推进货运场站、欧洲物流园、商贸服务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示范性项目。
刘玲表示,义乌将坚持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将“义新欧”班列从物流通道拓展为与沿线国家“五通”合作(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畅通浙江省连接世界的新亚欧大陆桥。
“莫名其妙”:
中外商人共同绘出时代新篇章
记者在义乌走访期间发现,不管是大街还是小巷,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提着大包小包穿梭在人流之中。其中,被誉为“联合国社区”的义乌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异国风情分外浓厚。这个社区3000余名居民中,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1158个外国人。到了晚上,如果你在外国人聚集最多的稠州北路上逛一逛,一定会误以为自己身处异国他乡。
记者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随机采访了几位商户,问他们是否担心外国人太多抢占本地生意。他们告诉记者,“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这句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古语,道出了义乌人的从商之道:包容。
来自约旦的穆罕奈德就是看中了义乌的这种包容,2002年他与中国妻子刘芳来到义乌,在稠州北路上开了一家阿拉伯餐厅,取名贝迪餐厅,在阿拉伯语中贝迪的意思就是“我家”。
2014年,对穆罕奈德来说是难忘的,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就特地为他“点赞”,称穆罕奈德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是“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
得到习主席的点赞,穆罕奈德和他的妻子刘芳格外激动:“我们的成功,不仅是夫妻的成功,更是中外商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7月16日下午3点,《证券日报》记者走进穆罕奈德的餐厅,虽然已经过了午饭高峰,但此时餐厅里依然有不少客人,尤以外国人居多。
穆罕奈德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习主席为自己“点赞”的事像做梦一样,自己是接到媒体的采访电话才知道这件事。初到义乌时,他的餐厅规模有400多平方米,生意红火后地方就不够用了。如今这处新开业的餐厅,面积达到了1000多平方米。
被问起为什么会选择在义乌安家,穆罕奈德告诉记者,从大的环境来说,中国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越的营商环境。除了这些,对于外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全。现在看来,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又有哪个国家比当今习主席领导下的中国更安全?之前习主席为我“点赞”,现在我要为习主席“点赞”!
记者带着同样的问题,在采访义乌的印度商人E.K飘马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尼罗斯时,他的回答也是如此:在中国安全,我要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点赞!
在义乌,像穆罕奈德、尼罗斯一样的外国商人,大多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甚至连义乌方言也滚瓜烂熟。他们的孩子在义乌当地读书,中文讲的甚至比父母还要更好。为了给外商提供更大的便利,义乌市政府向常住的境外商人推出了“商友卡”,在义乌行政管理领域可以替代护照。持卡的境外人员在基本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都享受与义乌市民同等的待遇。目前办理“商友卡”的已超过1万张,基本覆盖常驻外商人群。来自塞内加尔的商人苏拉道表示:“这张卡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义乌这座城市的包容。有了这张卡,感觉自己就是义乌人。”
“是义乌这片莫名其妙的热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已深深爱上义乌。所以,我把哥哥、外甥都带到这里,希望与义乌人一起,用义乌人鸡毛换糖的精神,共同叙写新时代的新篇章。”住在鸡鸣山社区的巴基斯坦商人哈米动情地说。
有关数据显示,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境外客商常年在义乌居住,年入境的外商已达50万人次以上。而义乌的小商品通过中外商人的努力,已出口到了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没买过义乌商品的不会超过5个国家。目前义乌有各种涉外机构53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合伙企业2200多家,占全国的75%。义乌外贸出口从2010年220多亿元增长到2017年2304.48亿元,增长了10.5倍,份额占全省1/8、全国1/66。今年第一季度,义乌市实现出口565.25亿元,同比增长16.57%。
数字是枯燥的。正是因为这些枯燥的数字,才更加彰显岀“莫名其妙”的义乌,是如何从无中生有到无所不有,到点石成金的大突破、大发展,乃至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