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一所百年名校拟在校内设“隔离门”安置“菜小”生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热议。据澎湃新闻报道,从今年9月1日开始,苏州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俗称“菜小”)——立新小学因校舍被腾退,800多名学生将被整体安排到附近的公办重点小学、百年名校勤惜小学念书。该消息传到勤惜小学的家长群后,立马炸开了锅。8月23日,勤惜小学方面透露,虽然共用一个校园,但勤惜小学会用铁栅栏等加以“隔离”,对安置过来的800名学生进行“单独管理”,并给予独立的教学和活动空间。
对于这种“一校两制”的做法,主流媒体纷纷予以谴责抨击,认为是在人为制造歧视,有悖教育公平,并且涉嫌违法。
在校内设“隔离门”安置“菜小”生的做法,其不妥是显而易见的。诚如家长们所担忧的,将学生“区别对待”,会让“菜小”的孩子有“寄人篱下”之感,可能导致并激化两校学生互相歧视的心理,对所有学生身心健康都不利。一门之隔,既会加剧“菜小”学生的自卑心理,也容易让勤惜小学的学生增添优越感。
其实勤惜小学完全可以拆掉“隔离门”。姑且抛开教育公平等“高大上”的问题,就从教育本身审视,“菜小”整体安置到勤惜小学,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完全可以做到双赢。之所以设置“隔离门”,校方主要是担心两所学校的校情不同,会导致管理的混乱。校园里突然增添了800多号人,固然需要充分协调,尤其在操场等使用上错时安排。但这并不足以成为设置“隔离门”的理由。
具体而言,两所学校的学生不在同一栋楼上课,课间十分钟很难有交集,体育课不仅错时而且有体育老师在场,当然不可能有啥冲突。如果课外活动时间无法错时安排,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值周老师加强巡视完全可以有效防范安全事故。
换个角度想想,“菜小”的过渡性安置,其实也给勤惜小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名校和民校的学生,其家庭环境存在群体性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种差异,有时完全可以成为互补的资源。生长于优渥环境的孩子,往往不知稼穑艰辛和底层疾苦,不易形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而让这样的孩子近距离接触或者是亲身体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生活,或许不失为最好的教育弥补之道。两所学校的孩子在正常接触中,他们之间的自然交流,或许胜过师长们的任何教育引导。
事实上,有不少家长就主动安排让孩子利用假期到偏远乡村的穷困家庭生活一段时间。几年前,曾有电视台策划城市孩子与偏远乡村孩子短期互换家庭的活动,参与的孩子都深有感触,受益匪浅,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念之转,问题和麻烦便会转化成不可多得的资源。只要校方充分引导,并做好协调安排工作,家长们应该也会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