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
2016年11月13日至15日,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义乌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以“促进互联互通,共享贸易繁荣”为主题的第二届丝路国际城市论坛在义乌召开,40多国政要名流云集。在11月14日的开幕式上,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作了题为《以合作串起丝路城市繁荣之链》的主旨演讲,以下为发言实录: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很高兴来到义乌。我与义乌还有点渊源。现名声显赫的义乌小商品国际博览会,前身是1995年举办的中国小商品名优特博览会,当时主办单位是省工商局和义乌市政府。1996年第二届改名为中国小商品博览会,主办方没变,加了两个协办单位,就是国内贸易部的市场司和消费品流通司。1997年第三届,主办方升格成了省政府,内贸部市场司和消费品流通司成了支持单位。当时我在内贸部市场司任副司长,我们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非常关注,所以我来参加了这一届的博览会,并且在这主持召开了一个“义乌市场发展研讨会”。市里好像有视频资料,你们可以找来看看,当时我可还是个小帅哥。1998年机构改革,撤了内贸部,组建国家内贸局,博览会主办方变成了省政府和国家国内贸易局及国家轻工业局。1999年第五届我又来了。这一届姜春云副委员长和孙孚岭副主席参加了,现在的张德江委员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也来了。前五届我来了二届,所以我说我与义乌有些渊源。可以说我们是老相识了。
过了近二十年后,今天再一次到义乌,感到非常震撼。我己经老了,但义乌正日新月异,依然充满着活力。我不得不为义乌的发展、城市的巨变由衷地点赞。我想义乌之所以能够“无中生有”,取得“点石成金”的成就,就在于义乌人的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开放创新。义乌人以小商品串起了一个大市场,不仅求得了自身的发展,实际上也以流通为桥梁,以民间贸易为载体,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充当了文明的使者。今年6月在安吉参加T20的一次智库峰会,记者采访我,问浙江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我回答他,浙江最大的优势就是浙江人。义乌的成就进一步印证了我的结论。目前,义乌又承担了国家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相信义乌将在推动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创新发展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并探索出更多可推广的经验。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很有意义。今年9月,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芮乐文·韩森女士花费15年心血完成的《丝绸之路新史》中文版出版,在书中她说,从来没有一条单一、连续的丝绸之路,贸易都是在一个个绿洲进行的。她是根据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献得出的结论。她这个结论是对的,与我们最初研究古丝绸之路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实际上,考察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其实是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和欧洲国家之间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概括性通称。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条固定的交通道路,它的具体线路和空间走向随着地理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政治、战争和宗教演变而不断变化。但丝绸之路的精神是不变的,那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促进沿线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实际上就是借用了“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历史上一个个绿州串起了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那么到了现代,城市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就要远超过去的绿洲了。因为,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类生产、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集中场所。现代城市更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文明的载体,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经济总量的70%来自城市。正因为此,我们在研究制定“一带一路”规划时提出,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能源资源区块、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骨架。
我曾经说过,古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最宝贵启示就是开放,而这也是义乌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希望我们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推动沿线城市之间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贸易服务、产业投资、金融创新、人文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由此串起城市繁荣之链,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造福万里丝路城市及其生活在其中的人民!
最后,我要预祝本次论坛园满成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