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樟禄老人珍藏在床头边的“宝贝”。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故乡在加速地崩塌。有专家学者认为,安顿乡愁必须留住故乡文化聚落。义乌八旬老人丁樟禄“奔走八年编书只为留住乡愁”之举,之所以受人关注、引人深思,是因为逐渐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乡愁的背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在为消失村庄扼腕叹息的同时,又不得不认清这就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村庄可以消失,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及历史情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能随着村庄的消失而消逝。
“消失和遗忘是两回事,前者大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但后者全凭主观。如果我不去写这本书,再过50年,山口村就可能被世人彻底遗忘。现在有了这本书,消失的山口村就不会被人遗忘,我做的就是想要留住山口村的根。”丁樟禄认为,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一则消息
引发建造山口村遗址纪念碑想法
“有生之年,两件事的做成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一是花了八年时间写了一本书《记住乡愁——消失了的山口村》;二是花了一年多时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柏峰水库皇门殿桥头建了‘山口村遗址’纪念碑及配套工程。”丁樟禄说。
引发丁樟禄建造山口村遗址纪念碑的想法,源于2015年新报刊登的一则消息。当时,新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省民政厅副厅长来义乌调研水库移民工作”的短消息,省民政厅副厅长一行实地走访了义乌上溪镇关胡村、上溪二村等地的移民扶持项目,在充分肯定义乌的移民工作同时,指出要加大对水库移民创业致富项目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培育有发展前景的移民产业,做好移民培训工作等。丁樟禄深受鼓舞,当即产生了在柏峰水库皇门殿桥头建一块“山口村遗址”纪念碑的想法。
随后,丁樟禄分别给省民政厅、金华市民政局、义乌市民政局有关领导写信,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愿。2016年3月,金华市民政局、义乌市民政局有关领导会同赤岸镇有关负责人,在赤岸镇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并一同走访了柏峰水库皇门殿桥头,商议建造“山口村遗址”纪念碑及配套工程事宜。
2016年7月8日,山口村遗址纪念碑开工典礼举行。建设期间,丁樟禄一有空隙便寻思着去施工现场看看。那时,青山绿水间总有一个略显佝偻的老人蹒跚行走其中,看着路面慢慢平整、石块渐渐耸立。当年12月,山口村遗址纪念碑在柏峰水库皇门殿桥头正式落成,除了遗址纪念碑,还有一块山口村的介绍碑,同时还建了一座全部用石料做的亭子,取名“皇门亭”。
“书籍的覆盖面相对较小,但是纪念碑就不一样,只要有人到这里,总会看到它。这座纪念碑会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有一个村庄。”在柏峰水库皇门殿桥头,老人轻抚着石碑,动情地说:“这下再也不会让人忘记躺在水库之下的家乡了。我在山口村生活了34年,这一带的一花一草、一山一石,早已牢记在心里。”
一纸《老人的心愿》
引起人民网极大关注
2016年12月,丁樟禄老人致信人民网,表达心中的喜悦。他在信中写道:我用八年时间,编写了一本具有历史意义的《档案义乌》丛书《记住乡愁——消失了的山口村》,已由义乌市档案馆交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上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花了一年多时间争取资金,在柏峰水库皇门殿桥头建了一块“山口村遗址”纪念碑及配套工程,现已完工。我很欣慰能在有生之年为公益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尤其是素不相识的“仁人志士”表示衷心感谢。
除了一纸《老人的心愿》,丁樟禄还随信寄去了一叠照片,有山口村遗址照片、“山口村遗址”纪念碑及配套工程的照片,还有《记住乡愁——消失了的山口村》的封面照等。
2017年1月的一天,丁樟禄接到了人民网记者打来的电话,说要采访他。“我在电话里,再次提到了铭刻着山口村人乡愁的纪念碑,提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对老百姓的关心与支持,并对有关媒体连声致谢。”老人说,人民网记者采访完后,对他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赏。
更让丁樟禄觉得暖心的是,此后不久,他收到了一份人民网的来信。“信中说,感谢我为山口村人留住的乡愁印记,夸我为山口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的举动会永载史册。”
说到这里,老人从抽屉里拿出一沓信件,乐呵呵地翻看起来。原来,最近两年,已有10多位相关部门领导给他写了感谢信或勉励信。“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领导的关心和关爱,看到这些信件,我就觉得很高兴。”
央视专门给他寄来
《记住乡愁》图书和光盘
在丁樟禄老人的床头边,摆着两个纸箱。老人说,那是他的“宝贝”,因担心灰尘污染,他平常都习惯把“宝贝”装在纸箱里,上面还盖了一块厚厚的绒布。
“里面装了四本厚厚的书,还有一套光盘、一本新年台历,都是中央电视台寄给我的。”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纸箱,把一套《记住乡愁》丛书、一套影像资料及一本台历,整整齐齐地放到铺了毛毯的床中间。
记者看到,由中央电视台编写、学习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记住乡愁》丛书(共四册),记录了全国近300个传统村落的“乡愁故事”,义乌山口村也在其中。该丛书被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学习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记住乡愁》(第一、二、三、四季)影像资料,是由中宣部、住建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纪录片围绕传统古村落与古镇中的历史留存及文物,通过讲述中华传统文化,来唤醒广大观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留住国家的根与魂。
“或许有很多人觉得,山口村已经消失,人们便没有必要再去怀旧,人总不能一直活在回忆里。然而,留住乡愁,不仅是为了恋旧,更是为了向前。”丁樟禄说。
记者手记
乡愁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昭通、大理、昆明等地调研。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时指出,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习总书记的一言一语不仅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表达了总书记浓厚的“乡土情结”。
为留住乡愁,丁樟禄老人不顾年迈,历尽千辛出版《记住乡愁——消失了的山口村》一书,并呼吁和协助相关部门在柏峰水库皇门殿桥头建“山口村遗址”纪念碑及配套工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随着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乡愁已化作数亿城市新移民共同的情感归宿,不仅是文化反嚼,更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乡愁是什么?就是无论白天黑夜,你都心系的地方,就是你想的时候会不管不顾的往那奔。每到春节,随着返乡和离乡大潮,关于乡愁的话题不绝于耳。其实,乡愁是一种文化现象,表征着一种历史情愫,更寄寓一种文化表达。乡愁独特又吸引人的地方,是特有的人文关怀和不同的文化,乡愁是人们对乡土、乡情的眷恋与记忆,乡愁文化就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眷恋,是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家园。
面对越来越多即将消失的村庄,面对逐渐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和丁樟禄老人一样“挺身而出”,把维系乡民的感情纽带留住,把乡愁的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