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电影不仅见证着中国的沧桑巨变,本身也在进行不断革新。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从露天广场电影到IMAX电影院,看电影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架能支起两个转盘的胶片放映机,一本圆圆的胶片盒,一块白布,聚焦成光影……这是胶片电影留给几代人的印象。看电影,几乎成了那个年代人们最丰富的精神生活。要是听到哪个村放电影,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过去,上百甚至上千人的眼珠子都盯着幕布。
今年71岁的赵仲灵原是义乌流动电影队的队长,1968年从浙江省文艺学校电影班毕业后就做起了放映员。从那时起,他就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一开始的胶片电影到后来的数字电影再到现在的3D电影,他见证了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的转换。
“当年刚成立流动放映队的时候,拉着十几号人,骑着小三轮车走街串巷,给老百姓放电影。”回忆起当年下乡放电影的情景,赵仲灵颇为感慨,“当年送电影下乡除了带足设备,还要带一整箱胶片。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需要10多个小卷,大卷的话也要5个。而现在,只要带个数码放映机就基本解决了。”
如今,除了在义乌绣湖广场,有时还能看到两台老式的胶片电影机在轮换播放着经典的胶片电影,其他地方已经很难再看到胶片机的身影。大家都习惯了去电影院看最新最先进的数字电影,胶片电影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但赵仲灵仍怀抱着当年放电影的热情,坚守着那一本本陈旧的胶片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