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我眼中的2018十大民生实事(1)“长护保险”给失能人员多份保障

发布时间: 2019-01-07 09:22:04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林晓燕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医保处人员和社区医生看望老人。

  中国义乌网1月7日讯(商报记者 林晓燕)元月4日的义乌,冬雨滂沱,在园丁新村某三居室中,两位老人正一坐一躺、一说一听。“刚才听广播里说,今年元旦起,有好几个民生新政开始实施……”戴着红线帽的老奶奶边说边不时给床上的老伴掖被子。

  退休老人点赞“义乌巨变”

  这位老奶奶姓陈,躺着的老伴姓何,是位退休教师。何大爷有“三高”,2010年突然中风卧床至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两年后,同样从教育系统退休的陈奶奶,由于劳累、压力等原因,双眼视力尽失。

  去年8月,义乌市医保处人员上门为何大爷进行失能评估,结果符合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支付条件。从去年10月开始,选择居家上门护理的何大爷每月可以领到1296元护理费。

  “对有些家庭而言,这笔钱就是雪中送炭,是‘救命钱’,这个温暖贴心的政策真好!”陈奶奶说,她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儿女也很孝顺,相比其他一些困难的失能人员,他们的经济压力小多了,“不管如何,政府的这份情我们领了”。

  “看不了电视,就听收音机。”“我常和老头开玩笑,你是共产党员,享党的福,我也沾光。”“生病也是没办法的事,凡事都要往好的方面想,不能自暴自弃,要懂得感恩。”……从言谈举止中不难发现,陈奶奶是个乐观的人,心态好,满满正能量。

  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从外地回到义乌工作,每月八九十元工资,在当时也算可以了。在老人的记忆中,当时的义乌和自己小时候相比已经好了很多,但和30年后的今天相比,又相差了很多。

  提及义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变,陈奶奶言笑:“‘义新欧’中欧班列是条龙,领着义乌飞向全世界。”

  温暖民生点亮万家灯火

  40年来,义乌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保障水平从低到高,保障能力从弱到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长期失能人员逐渐增多,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前护理服务供给不足、失能保障滞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其他城市如此,义乌也不例外。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0%左右。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中度、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保障全覆盖,受惠家庭2000户以上”。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我市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了2018年十大民生实事。

  义乌作为“浙江模式”先行先试的县市,是金华地区首个建设试点城市,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了长期护理保险“1+1+3”政策体系,正式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根据相关政策,义乌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同步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实现了保障人群的全覆盖,为全市90多万参保群众提供了全面保障。

  记者从市医保处了解到,符合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享受标准人员发生的符合规定的护理服务费、护理设备使用费、护理耗材费等纳入基金支付范围,不设起付标准,实行每床日护理服务项目管理。这期间,失能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形式,享受相应待遇。具体护理形式分为三种:居家上门护理的,平均支付标准不超出90元/天,基金支付80%;养护机构护理的,平均支付标准不超出90元/天,基金支付75%;医疗机构护理的,平均支付标准不超出130元/天,基金支付70%。

  民生实事,惠及民生。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12月31日,义乌市医保处和长护保险服务中心共开展上门失能评估3247人,其中有2714人符合待遇支付条件,受惠家庭2625户,超额完成民生实事。另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9月正式实施长期护理保险以来的4个月中,长护保险基金共支付680万元。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