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E网观察 正文

中国新闻奖青睐义乌?好像是哎!

发布时间: 2019-02-01 13:57:55 来源: 传媒评论 作者:

  核心阅读:浙江省义乌市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也是盛产新闻,并且是盛产好新闻的地方。自设立中国新闻奖以来,已有九件义乌题材的新闻作品获奖。这种情况全国少有。本文以获中国新闻奖的义乌题材的新闻作品为例,对记者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寻找新闻切入口等技巧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义乌题材新闻;中国新闻奖;新闻价值;获奖作品

  义乌是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以小商品市场而闻名中外,也是盛产好新闻的地方。这里说的好新闻,是指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自1991年设立中国新闻奖至2018年的28年间,已有9件义乌题材的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

  义乌新闻业相当发达,现在,当地有两家媒体集团——义乌商报报业集团和义乌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义乌市外的新闻媒体也纷纷驻点义乌。如金华日报社除了在义乌设立新闻中心外,还把下辖的《浙中新报》办在义乌。《浙江日报》《每日商报》等媒体也在义乌设立记者站,有的还在报纸上开辟“义乌新闻”专版。另外,中央新闻单位和浙江省外的新闻单位也常派记者到义乌采访。

  新闻业发达,自然意味着新闻竞争激烈。在新闻源十分丰富的义乌,要出好新闻,记者更要有判断新闻价值、寻找新闻切入口和善于采写挖掘的能力。分析9篇获中国新闻奖的义乌题材的新闻作品,其作者在这些方面下的功夫是相当深的。

  1

  把散珠串成项链,把闪光点集成一片灯光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不断的转型升级,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至199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已发展了十多年。十多年间,义乌主要领导已至第四任。

  义乌市场不竭的活力在哪里?解答好这个话题,有着很高的新闻价值。直观的回答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义乌人富有创业激情和善于创业的传统等等,但这些答案在当时已被新闻媒体做透了,老调重弹难以出新意。《四任书记说四代市场》从义乌主要领导抓市场的角度作回答,就显得与众不同,有新意。因为,从义乌的市场到市场的义乌,是义乌历任书记们接力营造的制度环境。这种体制和机制,不仅有力推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更把一代又一代农民塑造成商人和企业家。他们摆脱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把目光从脚下的土地转向广阔的世界舞台,用全球眼光和现代思维捕捉机会、谋划未来。

  第一任县委书记叫谢高华,他当年力排众议、决意开放小商品市场。后面三任书记也以市场为抓手开展“兴商建市”“兴商转工”建设。经过四任书记的探索、感悟和承传,义乌市场的发展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经典范本。四任书记共话市场培育发展,好比是把散珠串成一根项链,把一个闪光点集成一片灯光。新闻的内容充实了,市场发展脉络清晰,也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

  2

  既关注“首次新闻”的表象,更重视挖掘背后的价值

  义乌经济社会每前行一步,都是对原有模式的突破。义乌无论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还是政治制度层面,常有浙江、全国“首次”“首个”“首例”的创新之举。如土地资源实行市场化配置、全国首例跨县境的水权交易、创立义乌社会化职工维权模式……首次、首个、首家等创新之举,是新闻价值的直接体现。然而作为好新闻,仅仅报道首次、首家新闻是不够的,还得挖掘其背后的新闻。

  义乌造纸厂建于1956年,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负债总额几乎等同于全部资产的总和。政府几次救治都没有起色,而且还是义乌的一个污染源。义乌造纸厂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但它是国有企业,在当时是不允许破产的。

  怎么办?《市场不相信眼泪》这条新闻作了回答。1993年5月,义乌引进市场机制对其进行改革:宣布依法终止义乌造纸厂,先是终止这家企业,然后对厂区的土地资源进行挂牌拍卖,再用土地出让金创办了一家彩印包装厂。“不计成本,死马当活马医,这不符合市场规律。”这句话是当年义乌市领导能大胆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道理依据和行为依据,把市场机制引入国企改革,义乌走在了全国国企改革的前列。正如这条新闻的作者周少华所说:说起义乌,不能不说到市场;来到义乌,你就置身于市场。义乌的市场,现在已演变成市场的义乌——在这里,市场无处不在,这只“无形的手”在拨动着这座城市的心脏。

  义乌市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来义乌打工、创业。外来务工人员是拉动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如何对待他们,事关这个地方的社会温度和社会责任。义乌市在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中,进行大胆改革——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大陈镇、廿三里镇和城西镇,为外来务工人员划分选区,让10名外来务工人员当选为义乌乡镇的人大代表。《义乌外来务工人员首次当选人大代表》就是报道这件事的。这条“首次新闻”背后的价值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称,外来务工人员当选所在地人大代表,这在全国还是首创。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把这一新闻作为我国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收入《2001年全国人大年鉴》。

  3

  跳出义乌写义乌,拓展新闻的宽度

  义乌市场外向度较高。每年来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40万人次,全年出口商品55万以上标箱,辐射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货物以海铁联运的方式运到欧洲需要35至40天,而铁路运输需15天左右。

  西班牙马德里是欧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不少商品来自义乌。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西班牙首相拉霍伊的亲自关心下,义乌至马德里的义新欧班列开通。班列从义乌西站启程时,国内众多新闻媒体派记者进行采访。如何把这条新闻挖深做透?金华日报记者何百林决定跳出义乌来报道这条新闻,到班列的目的地马德里去采访。

  2014年12月9日,义新欧班列途经8个国家、经过21天的跋涉及两次换轨后抵达马德里。西班牙政府发展部和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在火车站举行欢迎仪式。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代办黄亚中说,“义新欧”班列打破了中国小商品依赖海运的出口运输方式,开辟了中西两国的商贸物流新通道,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重要新进展。由此,何百林采写了《马德里迎来“义新欧”货运班列》,独家报道了义新欧班列抵达马德里的新闻。

  4

  踏破铁鞋觅线索,深挖故事里面的故事

  义乌本籍人口75万左右,常驻的外来人员有100多万。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必然会产生各种观念、利益、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无论是矛盾和冲突本身,还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做法,都是产生新闻的沃土。

  通讯《义乌最美民工张明伟:“东家”比我更需要这笔钱》,是记者踏破铁鞋觅得新闻线索,深挖故事里面的故事创作出的好新闻。

  2013年,贵州省遵义县人张明伟在义乌一家塑料袋厂上班时,左眼受伤而失明。随后,他一边艰难打工,一边寻求赔偿,只为找回自己应有的补偿和尊重。在获悉打工的那家工厂已倒闭、老板患病去世、老板娘又重病在身,无力赔偿时,他主动放弃8万元的赔款。

  张明伟的故事情节很曲折,情、理、法交织,很温暖。张明伟的故事,感动着义乌,由此又生发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患重病的老板娘愿意在去世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以此回报社会好心人对她的关心和帮助。义乌相关部门设立义乌市外来民工关爱基金,专门救助因工伤、车祸等意外事故陷入困境,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无果的外来流动人员。义亭镇政府将老板娘母女纳入低保对象……故事里面的故事,使这条新闻的价值陡升。

  5

  以国际视野讲好有国际影响的义乌故事

  义乌外商多,以国际视野来观照义乌,能发现不少有国际影响的义乌故事。

  在义乌,来自约旦的穆罕奈德知名度很大。2014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称赞穆罕奈德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

  穆罕奈德在义乌开了一家餐馆和一家贸易公司,他还是义乌司法局的人民调解员。穆罕奈德说:没有义乌,就没有他的今天;他的梦想,已在中国实现了。

  一滴水可看世界,通过穆罕奈德在义乌的经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义乌市场属于世界,世界各地的商人在义乌市场经商,能赚到钱、能得到幸福。电视台专题片《穆罕奈德的中国梦》,就是一个以国际视野讲述义乌故事的样本。

  类似的作品还有通讯《“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

  我国是法治社会,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中国土地上违反中国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处罚。在义乌,就有一些因触犯中国刑律而被判处徒刑的外籍罪犯,罪责轻一些的就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

  境外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是一项新举措,它折射出了中国法治的刚性和温度。义乌从2006年开始接收境外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经过10多年探索,义乌的境外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中国司法备受外界关注的大背景下,境外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就像一扇透视中国司法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窗户。通过对这项工作的报道,外界既看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刑罚原则,又感受到了充满人性化关怀的司法温度。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