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名家专栏 正文

仿古小镇不宜一哄而上

发布时间: 2019-02-11 10:32:56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刘士林

  一些特色小镇千镇一面,历史文化街区缺乏特性,在当下已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地方模仿西方建筑风格,先后兴建了一批罗马小镇、泰晤士小镇、佛罗伦萨小镇等,曾引起热议。在强调文化传承的当下,依托本土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的仿古小镇和街区日益增多,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的重要空间载体。但一些地方却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竞相模仿,纷纷打造仿古小镇。小桥流水、复古宅院、雕梁画栋,看似文化色彩浓郁,实则缺乏深厚底蕴和独特性,以至于热闹一阵就沉寂了。

  这些仿古小镇没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空间上,没有认真研究每个小镇的独特自然机理和资源禀赋,而是套用一个模式。比如,某市内有两个江南小镇,相隔不过十几公里,但空间格局和主要建筑实际没有区别。二是在内容上,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一些规划者仅靠互联网上的碎片化知识进行主题规划,没能深挖独特文化和历史资源。三是在产业规划上,对符合小镇发展规律的独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一些地方把古建筑、文保单位、文化名人、自然风景名胜等作为商业卖点,以此套取各种政策红利和市场投资。四是一些项目设计不切实际,对现阶段人民大众文化旅游的真实需要和实际消费能力把握不准。比如,在一些人口集聚度不高、交通不便、公共服务不足的地区建仿古小镇,就很难把旅游项目支撑起来,并导致一批新的烂尾楼项目。

  花巨资打造的仿古小镇昙花一现,不仅影响城镇形象,更会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伤害投资者信心。

  事实上,仿古小镇和历史文化街区,对于重建和修复城乡文化功能,在微空间上构建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如何从模仿、因袭中走出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从供给侧出发,密切结合小镇的地理、经济、社会、人文等条件,精心研究和制定文化旅游消费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政策机制,有效引导独特的文化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表达方式,提高供给质量。另一方面从需求侧出发,在内容创意和传播推广上下足功夫,认真研究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并结合仿古小镇和街区特有的空间、功能不断创新发展,努力营造传承特色文化和良风美俗的浓郁社会氛围和长久消费机制。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