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2月28日讯(记者 丁园园)2月末,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乍暖还寒时节,天气“喜怒无常”,加上近段时间阴雨绵延,导致气温难以回升,稍不留神,感冒、过敏等疾病就随之而来。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学会正确“春捂”,春天不容易感冒、夏天不容易闹肚子,对健康大有裨益。
“春捂”是指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厚衣服,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不过“春捂”不是简单地多加衣服,义乌中医医院主治中医师孙黎表示,“‘春捂’还需要注意‘捂’的时间、地方、人群等,颇有‘门道’”。
“捂”对时间
是否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孙黎提出两个数字:8℃和15℃。一般来说,当昼夜温差大于8℃,就需要适当加衣捂一捂;若气温一直维持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这时穿得稍单薄些,也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
此外,春天气温虽然回升,但是冷空气还会时不时地杀个回马枪,提醒着人们“倒春寒”的存在。许多疾病,例如感冒、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会骤然增加,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到48小时,是“捂”的最佳时机,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捂”对地方
“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孙黎表示,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足部保暖可以让身体真正暖和起来。
此外,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所以“春捂”讲究“上薄下厚”,即先减上衣,后减下装。但是不宜过早摘掉帽子、围巾,以免遭受风寒,出现头痛、感冒、伤风等。
“捂”对人群
“春捂”也因人而异,老人、儿童、女性,不同人群“春捂”各有侧重。老年人体内循环系统已不如年轻人,产热本领较低,且多数存在糖尿病、肺气肿、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所以老人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人要格外注意“春捂”。
有一种冷是妈妈和奶奶觉得孩子冷。面对春寒,不少家长担心孩子会着凉,于是把小孩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常把宝宝裹出汗,再一吹风就容易热伤风。“其实春天孩子的穿衣指数,比大人多半件即可,给孩子穿件小马甲,护住前心后背,既不会捂过了,穿脱也灵活。”孙黎说,判断孩子穿衣是否适度,摸脊背是最好的方法,如果脊背温暖无汗,说明穿衣度正确。
值得一提的是,初春时节,女性最容易因要“风度”不要“温度”而造成一些疾病。“每年冬去春来,医院里因爱美而受凉致病的女性都会增加,比如下腹胀痛、月经不调等,其祸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孙黎提醒广大女性,爱美可以,千万不可因为“美”而让自己疾病缠身。女人“春捂”,尤其要注意腰部保暖,不要穿露腰装,否则腰腹易受凉,引起宫寒;下半身要少紧身裤,保持身体的血液循环,减少妇科炎症的发生。
“春捂”虽然重要,但也只是被动防御。“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想防疾,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