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3月7日讯(记者 龚成浩 编辑 王时倩)“叨叨叨”“滋滋滋”……早上7点,张爱珍如往常一样,取面、搓圆、摘面、包馅、拉扯,不到一分钟,一块小面团,变成一个薄如宣纸的大饼。“爱珍东河肉饼”内客人熙熙攘攘,面对嫩绿的葱末、喷香的肉末、琥珀色的面饼,顾客们忍不住咬一口,筋道有味,唇齿留香。如不留意墙上的照片,没人知道,店内的老板娘张爱珍把一张义乌传统特色美食东河肉饼,拉进了美国的“总统餐厅”。
东河肉饼香飘商城
“给我来40张素馅饼和40张东河肉饼,打包带走。”今年65岁的王大伯家住稠江街道凤凰小区,家中有个69岁的姐姐居住在上海,因姐姐想吃东河肉饼,特意从市区转两趟公交车到城西街道的“爱珍东河肉饼”店采购。“她做的肉饼手艺正宗,名气大、味道好。”王大伯说。而像王大伯这样的铁杆粉丝,“爱珍东河肉饼”店里还有很多。
今年47岁的张爱珍已经拉了25年的东河肉饼,对于制作方法已经了然于心。“这么多年下来,每天平均要拉400多张肉饼。”张爱珍说。以一天拉400张为例,25年的制作生涯,张爱珍足足拉了300多万张。
东河肉饼之所以倍受青睐,与其选料精良、调味均匀、制作考究是分不开的。“肉饼在材料上要选肥瘦搭配的五花肉。”张爱珍告诉记者,肥肉会使饼变嫩,咬起来更有质感;瘦肉会使饼结实,吃起来味道更鲜。选好肉,要剁成颗粒状,配以韭菜、葱或蒜加以调味,最终剁匀成馅。
在记者眼中,拉饼宛如一场魔术。靠着一双手,将两个小面团,压成一厘米厚的面饼。配以精心准备好的肉馅,夹在两个面团的中间。张爱珍告诉记者,一个饼拉得好不好,除了大小、厚薄、圆度,最重要的是饼的边缘一圈360度都可以看出葱和肉。
煎肉饼可不是一项简单的手艺,要掌握好火候,煎熟的同时,还要控制老嫩。随着“滋滋”的油煎声,薄如宣纸的肉饼上,肉粒和葱花若隐若现,一分钟后,就可以享受到那精美的如同艺术品的东河肉饼。
一张肉饼架起中美文化交流之桥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美国街头突然开始流行早晨吃煎饼果子。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2018年,张爱珍随浙江省文化厅的访问团应邀出访美国。在一周的文化访问中,受当地誉为“总统接待餐厅”的马斯卡廷餐厅邀请,表演了东河肉饼的全套制作技艺。张爱珍“魔法”般的手艺加上东河肉饼的美好滋味更是俘获了不少外国人的心。
马斯卡廷餐厅作为美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以接待外国元首著称。在马斯卡廷餐厅,吃惯了披萨汉堡的美国人现场品尝了来自中国义乌的手拉东河肉饼后,无不连连赞叹。
据张爱珍回忆,餐厅内的外国友人起初不知道什么是东河肉饼。对于中国美食,他们熟知煎饼果子、水饺、炸猪皮等美食,而精致的东河肉饼从外观上就吸引了他们的味蕾。经过自己的亲身品尝,外国人对这种义乌美食简直赞不绝口,更有多名友人连吃四五个还直呼不过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
“传统的东河肉饼口味虽好,但品种单一,无非是肉饼里加肉加葱。而现在人的口味跟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从美国回来后,张爱珍受国外披萨饼多口味多花样的启发,开始了新的探索。
一年来,张爱珍在坚守东河肉饼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收集客户意见和建议,在探索中试着将红萝卜、火龙果、香芹汁等瓜果蔬菜作为辅料添加到东河肉饼的制作中来。在馅料方面,张爱珍也根据大家口味,增加了牛肉馅、羊肉馅、香菇馅等多个品种。
随着张爱珍试验的新品种不断推出和调整,光顾肉饼店的客人数量明显在增加。为了满足顾客的特色口味,张爱珍还开设了“私人订制”业务,有些客户还会带着自己在家调制好的特殊馅料来找张爱珍定制肉饼。
从传统的单一肉饼,到现在的以传统为主,兼顾营养均衡、色彩享受,东河肉饼走出了新的“颜色”。未来,张爱珍还给自己布置了新的任务。“真空包装的东河肉饼,夏日常温下放一周,同样可保持新鲜的口感。”张爱珍期待东河肉饼,可像饼干、面包一样,出现在超市货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