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五指山脚下 藏着一座罕见的明代庄园式古建筑

发布时间: 2019-04-15 09:54:20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记者 王旭航 通讯员 朱履生 文/摄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义乌赤岸镇三角毛店村深塘自然村位于五指山风景区附近,群山环抱,环境优美。村子分为上半村和下半村,有朱、吕、王三个姓,上半村以吕姓为主,下半村以朱姓和王姓为主。一直以来,三个姓氏的村民和谐相处,究其根源,村民都说跟村里始建于明代的庄园式古建筑——“种德堂”有关。

  罕见的明代庄园式古建筑

  种德堂整座庄园前后三进,东西两侧各两重厢四弄堂,计68间,连同台门与前进之间的宽广花园,形成一个不同凡响的庄园,占地面积7100平方米,如今台门与前二进厅堂均完好无损。

  台门上有“天开图画”四个大字。据村里老一辈人讲,“天开图画”四个字有讲究,因为台门面对的朝山连绵起伏,山山相连。山峰错落有致像笔架,两边的圆畚斗、枫坑岭等山峰万马奔腾逶迤不断,山色青黛分明,层次感非常强烈。再加上蒙蒙的雾,群山若隐若现,更是增添了一层神秘感。站在台门前,面对幽深叠翠的峡谷,如梦似幻的氤氲山气,如一副神奇的轻纱帷幔,精致而婉约地绘成了一副山水画卷。

  走进台门,是一个赏心悦目左右对称的大花园,里面种着罗汉松、山茶花、桂花等。花园一角有一口古井,井圈上有吊索磨损出的道道勒痕,井水依然清澈。

  过了花园就是种德堂,种德堂两侧的弄堂、廊房保存完好,两面廊房局部毁坏后经过重建,四条弄堂一半可以贯通,整座庄园原貌依然,就连庄园边的“上马石”也还在原地。前面一进明显带有清初风格,大梁、雕花都有,虽然不是很豪华,但是庄重大气,后面一进则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抬梁式五架梁,古朴而简约。

  在2012年出版的《义乌文物图集》中,有这样的记载:“种德堂布局完整,前厅用材考究,牛腿、雀替等雕刻精美、生动,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朱师志是赤岸镇莱山村人,平时喜欢收集各种资料,特别是邻近三村的典故。为了解种德堂的前生后世,他多次到深塘村,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并与宗谱进行比对,形成了比较系统性第一手资料。他认为像种德堂这样的体量,确实不多见,一个村里几个姓氏和睦相处更加不容易。

  75岁的朱萃智是土生土长的深塘自然村人,以前当过走村串巷的兽医,熟知风俗民情。朱萃智说,他喜欢关注宗谱和各种传说故事,特别是种德堂的记载,几乎是乐此不疲。

  忠厚仁义乐善好施的家风

  据载,深塘自然村的太公是朱胜容,其父朱兆行当过“万石长”,任务就是为官府催收廿八都所有农户粮谷。在老百姓眼里,他的权力特别大,可是朱兆行从不欺压百姓,而且是个急公好义的大善人。1465年,由于旱涝灾害频繁,许多农户颗粒无收,揭不开锅,400余农户无粮可缴,但官府催得紧,不缴就要坐牢。为此,朱兆行捐出40两白银换米,代这些农户完成了官粮任务。枫坑有7.5公里长的山岭,他又独自出资凿石做路,方便义乌、永康的商旅行走。

  朱胜容生长在这样家庭中,从小耳闻目睹了父辈的忠厚仁义,志气自与同龄人不同。他同辈的叔伯兄弟有十三个,他是最小的一个。成年后,他看到长兄胜荣迁到尚阳村仓里,二兄胜华迁到三丫塘村,三兄胜富迁到柳村,五兄胜康迁居下水碓村,各自去谋求发展。他觉得自己也不能“啃老”,应自力更生。经过一番思谋之后,他决定迁到离家五里的黄泥塘(深塘村边)发展。

  怀揣父亲给的垫底资金,朱胜容来到黄泥塘建房筑舍,开荒拓地直至枫坑口。经过数年努力,硕果累累,他终于名声远播。枫坑岭乃义乌来往永康的交通要道,行人长年络绎不绝。朱胜容勤俭创业的大名很快传到永康,得到永康雅吕宦族吕太公的青睐,并把自己的千金吕娟许配他为妻。

  吕娟是个大家闺秀,却婉娩听从,粗活、细活、农活、女红都去学着做。嫁过来之后,孝于公婆,敬重丈夫,一点颐指气使的架子都没有。可惜夫妻恩爱没几年,朱胜荣就因劳累过甚一病不起。她衣不解带,亲侍汤药,但丈夫还是抛下一片家私撒手人寰。其时,她才27岁,儿子朱鸑(yuè)4岁。

  吕太公眼看女婿归西,偌大一片田地,没个男人把持,女儿怎能张罗过来。于是,他就让儿子吕宗信过来帮女儿料理。朱鸑长大成人后,为了报答舅舅,就划分了部分田地,把他留在黄泥塘共同创业,于是吕氏落户于此。村民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吕氏一门在深塘村附近开荒拓地,勤俭持家,人丁兴旺,由于与朱姓家族是外甥娘舅关系,一直以来关系比较密切,修桥铺路都是积极参与。”

  时任义乌县令特制牌匾相赠

  再说深塘的王姓。朱鸑娶了深塘王氏为妻,当时王姓已没落,不少王姓皆靠卖田割地生存。

  由于朱鸑的爷爷是备受尊崇的“万石长”,王姓族人往昔也必有受他恩泽。如今朱鸑成了王姓姑爷,就有了更深的情谊。于是那些要出让田地的农户就半卖半送地把田地卖给了朱家。为了生产生活方便,吕娟权衡之后,举家从黄泥塘迁居深塘。

  朱鸑廉价承接了王姓族人的大量田地之后,富甲一方,出资改造白溪水流,砌墩架桥以通行,筑坝修堤保护农田和村子。人们感恩戴德,就以他的号“长川”改白溪为“长川溪”。他的身体力行,成了其子朱鲸的光辉榜样。

  朱鲸立心正大,言行端庄稳重,为光大父业,曾在永康锦溪上建石桥以便行人,造渡船于浙津(钱塘江),便于商贾通行,并三次辞谢县令特为德高望重的乡贤而设的宴请。为此,邑侯把他的功德奏闻朝廷,受到皇上所赐“良善”匾额以旌之。

  接到县上四锣开道、大小吹打送来皇上所赐“良善”匾额时,朱鲸的儿子朱应文既觉得无上荣光,又感到无地自容,因为虽富甲一方,却无挂匾额的像样之位。他觉得父亲操劳一生,年近花甲,连个休闲场所都没有,是自己不孝之致。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建厅堂以志父亲六十大寿之喜。

  朱应文天性至孝,以信义交朋友,以公恕为己任。嘉靖三十七年(1558),以永康施文六为首,三次聚众来八保山私自采矿。倍磊陈大成和平望宋廿六发动并组织乡团进行护矿,朱应文则全力以赴满足乡团粮米所需,从而彻底粉碎施文六、杨松的不轨图谋,受到县令赵大河的赞赏。

  在征得父亲的认可后,朱应文决定要造一座气势恢宏的厅堂,并立即着手划地基、备材料、请工匠。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在朱鲸六十寿诞之前制作完备。

  嘉靖庚申(1560)九月初,是朱家坐落在王姓宗祠前面的新厅堂上梁大吉之日,亲友故交云集帮忙捧柱上梁。谁知,当一排柱子竖起来时,竟然高出后幢王氏宗祠许多,王家当即提出异议。

  宽厚仁恕的朱鲸认为他们的意见不无道理,是自己失察所至,于是请大家把排柱放下锯短柱脚,如此三番,一座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东西各八间厢房,且略低于王姓宗祠的大厅堂得以落成。

  县令赵大河听说朱家为免除纷争而三次截短厅堂柱脚的仁义之举,联想其家数代以乐善好施为己任的美德,特制“种德堂”牌匾相赠以致慰问。于是,朱家新落成的厅堂就以县令送的牌匾之名冠名“种德堂”。

  此后,朱家人丁大发。到清康熙年间,这座当年空旷的大厅堂已人头济济,拥挤不堪。于是,合族商议:种德堂再往前延伸二进,两面加配厢房。资产雄厚的朱氏宗亲经多番合议之后,制出规划,选出董事、襄理,组织人员破土动工。历时三年大功告竣,一座不同凡响的庄园呈现在世人眼前。

  抚今追昔,面对“会说话”的种德堂,村民感慨不已:“有了种德堂这个粘合剂,朱、王两个家族世世代代和睦相处,红白喜事大家互相帮忙,不容易。以后,希望种德堂的精神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