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财经 正文

从肩挑货郎担,到投资办厂,再到网络接订单 一家三代的创业故事

发布时间: 2019-04-19 14:59:29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王志坚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70年光辉历程,70年伟大成就。回首振奋人心的成绩,展望催人奋进的目标,我们怀揣希望再次出发。即日起,本报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栏目,聚焦义乌各行各业,从一代代义乌人身上寻访传承、变革与创新,展现70年来义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沧桑巨变。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处义乌廿三里工业园区的义乌市精英刺绣厂,只见老板娘支国玉正忙着给新来的员工讲解绣花技巧,10多名老员工则在机器前埋头作业,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

  在生产车间的另一头,厂长黄晓明正与副厂长黄希查看试验品,商议如何把图案做得更完美。黄晓明和黄希是父子关系,员工们习惯叫黄晓明“大老板”,喊黄希“小老板”。有员工戏称,厂里还有一个“老老板”,是“大老板”的叔叔,“大老板”一直视他为“父亲”。

  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走天下”

  “老老板”名叫黄成政,今年72岁,廿三里街道前店村人。“我年轻时,也算是村里的能人了,是村里最早外出做买卖的几个人之一。”他说,上世纪70年代初,“鸡毛换糖”生意在廿三里一带已经盛行,他看到村里有人偷偷做起了这桩生意,就利用农闲跟着比他大七岁的老黄(已故)到嵊州一带收购鸡毛、鸭毛等。

  “一出门短则一周,长时一两个月,天天走街串巷,很辛苦,但收入不错。”回忆起年轻时的经商经历,黄成政时而长吁短叹,时而又眉飞色舞。他说,“鸡毛换糖”过程中经历的故事,连着说一个月也说不完。总结起来,就是“有苦也有甜”,他不仅因此养活了一家人,还带出了一个能干的企业家。

  黄成政口中所说的企业家,就是“大老板”黄晓明,他的侄子,也是他的“儿子”。聊起这个编外的“儿子”,老人顿时两眼发光,神采飞扬。

  老人介绍,黄晓明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因父母离异成了“孤儿”,是他“收留”了这个不幸的孩子。“我是他的叔叔,他很小的时候就很粘我,我也特别喜欢他。大哥大嫂离婚后,他就成了我的儿子。一到寒暑假,我就带他走南闯北、鸡毛换糖,在别人眼里,我们就是父子。”

  后来,有了一定的积蓄,黄成政在义乌城区有了固定的摊位,还在山东烟台某商场租了两个柜台,专营箱包生意。之后,又在廿三里镇区、义乌城区和江西等地开设了多个摊位或柜台,黄成政经营过的商品种类很多,用他的话说就是“什么东西能赚钱,我就卖什么;哪里钱好赚,我就到哪里。”

  创办绣花厂,包揽义乌毛巾绣花生意

  1992年初,黄成政将黄晓明带到了四川成都,将他安排到一家远房亲戚办的绣花厂当学徒。其间,黄晓明结识了同厂女工、成都姑娘支国玉,并很快结了婚。“既然成了家,就要有自己的事业才行,我就出资让他俩创办了一家小型绣花厂。”黄成政是个有眼光的人,当时成都多数绣花厂用的都是单头绣花机(1.3万元一台),他却鼓励黄晓明购买了12.5万元一台的六头绣花机(是当时最先进的绣花机)。投产20个月后,黄晓明不仅赚回了本钱,还有资金购买了第二台机器。

  后来,黄晓明的生意越做越大,绣花机数量达到了11台,员工有30多人。2002年,为了让儿子回义乌上学,黄晓明把刺绣厂从四川搬到了老家廿三里。

  “我儿子和媳妇都很能干。每年春节过后,人家都在为招工发愁,他们却从未为招工一事伤过神。”黄成政笑言,自绣花厂搬到义乌后,他就很少操心厂里的事,因为黄晓明和支国玉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生意一直做得红红火火。

  “我们厂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月薪5000元以上的员工春节回家送机票,月薪3000元以下的要劝退。”黄晓明说,2011年的时候,该厂员工平均月薪已达3800元,比义乌同类企业绣花工的平均月薪要高出1200元左右。

  据了解,该厂30多名员工中,除了黄晓明一家是义乌人外,其他全是外地人。员工主要来自安徽、河南、贵州、四川等4个省份。每年春节过后,总有一些老员工会带着新员工来厂找工作,有的老员工还习惯于早几天回厂上班,并主动给新员工传授刺绣手艺。

  “对一家企业来说,员工的流动是很自然的,我们从不为招工发愁,相反却时常要为劝离工作不尽心的‘懒员工’费心思。”据黄晓明介绍,虽然目前义乌刺绣厂有好多家,但大多是只有四五台机器的小型刺绣厂,像他家这样拥有16台先进绣花机的厂子为数较少,所以他家的业务量特别大。“义乌市场上的毛巾,95%以上的刺绣都是我们这里加工的。”

  黄晓明说,为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刺绣速度,他很注重绣花机的设备更新。“只要发现有好的设备面世,我们就会及时更新机器,让企业的生产质量和工作效率处于领先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员工的髙工资。”

  除此,在厂房紧张的情况下,黄晓明仍不忘给员工创造良好的住宿条件,“两人一间房,空调、热水等均免费使用。”

  创三代已挑起大梁

  24岁的黄希,是黄晓明夫妇的唯一孩子。“父母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企业,我不接班,那谁来接办?”黄希说,接手企业,主要是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他本人最喜欢的是产品设计。

  “我的机器修理技术和制版技术,是爸爸手把手教会的;账本管理、员工管理及业务联络能力,是妈妈教我的。”黄希说,5年前,他开始在绣花厂上班,起初是当学徒学机器修理,后来当领班学做版型,其间还赴省外知名机器制造企业进修了一段时间。现在虽然是副厂长,但一人能兼做父母两人的活,绣花厂里里外外的活都能做。

  让47岁的支国玉开心的是,在儿子的教导下,她和丈夫也学会了在网络上接订单发货,联系业务比之前方便多了。“近几年,传统生意普遍越来越难做,还好儿子网络技术好、思想观念新,既懂营销又善于管理,加上企业机器设备更新快,效益一直不错。”

  “我有一对世上最好的父母,非常感谢他们给我创造了这么好的一份家业,我一定会全力把这份家业传承下去。”面对父母的夸赞,黄希动情地说,他一定会做一个像爸爸一样善良又精明能干的好人,也希望将来能娶到一个像妈妈一样聪明能干又善解人意的女孩,一起把这份家业经营好。

  【采访手记】 “吃苦耐劳”也是“生意经”

  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黄晓明一家“祖孙三代”都是孝义之人,都有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作为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创业者,72岁的黄成政,传给侄儿黄晓明的生意经是:只要勤劳、肯干,不怕苦、不怕累,抓住机会就一定能把生意做好。

  48岁的黄晓明是这个家族的第二代创业者,在他看来,吃苦耐劳不仅是生意经,还是持家的法宝。

  身为家族的第三代创业者,24岁的黄希不仅没当“啃老族”,还用自己的学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他说,敬佩父亲的为人,“脚踏实地走正道,遇到困难不退缩”是他们一家的“生意经”,更是“做人准则”。

  一家三代人的“生意经”,在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风风雨雨后,更像历史浪潮里的一个缩影。

  祝愿黄晓明一家“祖孙三代”创下的家业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