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残障孩子是折翼的天使,他们不仅需要父母的呵护,更需要社会的关爱。义乌的重残姑娘小青给自己的微信取名“等待太阳的向日葵”,无法独立行走的她最期待能“多出去走走”。
本周六就是“六一”儿童节。这些“永远长不大”、需要他人呵护的“孩子”,今天将在本报和义乌星光实验学校、义乌寄语未来志愿者的组织下,走出家门,走进校园,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活动只有一天,或许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某一面。这些“等待太阳的向日葵”如何生长、生活,大部分人都不得而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记者跟随义乌特教老师陈韩俊走访了几个重残孩子家庭,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
一辈子离不开妈妈
小建与妈妈一起穿绳子做手工活。
5月28日上午9时,义乌廿三里二小的老师季革新、李艳霞带着4名学生来到小建家里时,坐在家门口的胖乎乎的小建摇摇晃晃站起身,笑着给季老师的胸前送了一拳,这是他表达开心的方式。
一旁,小建的母亲对儿子说:“你看,妈妈没骗你吧,老师们又来看你了。”
前一天,听母亲说季老师要上门来送教。次日一早,小建就等在家门口。平时他不敢跟陌生人说话,但季老师他们已然成了小建眼里的朋友。
小建是一名多重残疾人,虽然今年已经22岁了,但只有10多岁孩子的智力,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洗澡要妈妈帮忙,外出要妈妈陪着,吃药要妈妈哄着。因为患有癫痫症,经常会走着走着摔倒在地,要妈妈连背带拖艰难带回家。发起脾气来,会突然对妈妈又打又骂。
看着比自己高出一个多头的儿子耍无赖,妈妈丁李芳更多的是用笑容来面对。这20多年来,一家人住在低矮破旧的老房子里,家里的积蓄几乎都用在孩子治病上,一家人靠丈夫当环卫工维持生计。
丁李芳找了一份穿绳子的手工活贴补家用,她让儿子坐在身边,两个人一起穿绳子,既锻炼孩子的手指活动力,也是母子俩共度的安静美好时光。
“等待太阳的向日葵”
特教老师陈韩俊给小青看一些励志残疾人的新闻。
今年19岁的小青,如同婴儿般无法行走。她皮肤白皙,浓眉大眼,个子娇小。白天大多数时间,小青就坐在五楼客厅的窗边,看着窗外苏溪四小操场上孩子们肆意地欢闹,听学校广播播放的音乐。
小青出生六七个月后仍不会站立,妈妈抱着她到杭州医院检查,这个漂亮的小女孩被诊断为脑瘫。从此,父母肩负起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
不能独立行走的小青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苏溪四小送教上门的老师送给她一整套小学计算机教材,她自学学会注册了QQ,玩游戏。她给自己的微信取名“等待太阳的向日葵”,签名则写着“我想出去走”。
在网络世界里,小青活泼开朗,经常和网友聊着聊着笑出声来。
她喜欢唱歌,让妈妈买了麦克风录制歌曲,还会在手机上传送自己哼唱的歌曲。她还让姐姐给她买了口红、指甲油,会自己在淘宝上买漂亮的衣服。
而在现实世界里,遇到陌生人,小青变得敏感而内向。她不愿与陌生人交流,眼睛盯着眼前的电视机,一声不吭。
特教老师陈韩俊搬了条小凳子坐到她跟前,开导她:“大家关注你,不是因为你的身体与众不同,而是希望更多像你一样的残疾人受到社会关注,找到自身的价值,生活得更精彩。”
陈韩俊向她的平板电脑上推送了一些励志残疾人的新闻,她看了一眼怀里的平板电脑,犹豫着要不要点开看。“你是担心自己的手怪异,被陌生人看见笑话吗?”小青无声地落泪。
“虽然你的身体和别人不一样,但同样可以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当然,不仅要外表美,更要用知识涵养提升自己,让自己由内而外地自信、美丽。”
这番话,说进了小青的心坎里。这个“等待太阳的向日葵”抬起无法伸直的手指,在陌生人面前打开了她的平板电脑,还加了陈韩俊的微信。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有着26年特殊教育经历的陈韩俊深知残疾人的心理,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爱,害怕被歧视。陈韩俊也期待社会上更多人来关爱这些长不大的“孩子”。
延伸阅读
给68名重残学生送教上门
在义乌赤岸尚阳村,还寄养着福利院的一些重残孩子。
在义乌赤岸尚阳村,还寄养着福利院里的一批重残孩子。被父母遗弃的他们,更需要爱心滋养。
据悉,目前义乌有68名像小建、小青这样的重度残疾学生。这些孩子因身体原因无法进入校园学习,需要老师送教上门。
自2011年开始,义乌实行送教上门,根据重度残疾学生的需求,形成了“2+3”的模式:“2”是指特教和普教教师,“3”是指医疗康复师、爱心人士和同区域同龄的助学伙伴。这样的组合为重度残疾学生送去了康复、课程和温暖。每周送教1次,每次不少于2课时,每学年不少于100课时。
如今,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工作已初步形成“义乌模式”,残疾学生入学率提高至98.5%。寄养在尚阳村的重残孩子三乔原本无法独立行走,在寄养人和特教老师多年帮扶下,不但能走路,还和其他5名残疾孩子进入了尚阳小学的卫星班,圆了上学梦。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读懂这些残障孩子的内心,需要多一些耐心,更需要社会多一些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