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吃饭时最怕的是看到行政执法人员,因为摊主要收凳子跑路了。”昨天中午,在义乌公学工地,来自河南的工友小傅说:“现在政府允许在工地设摊,我们终于可以安心坐着吃,再也不用担心刚吃一半,凳子被收走的情况了。”
不同于企业有食堂,许多在建工地的食堂都不供应工人餐饮,且工地附近一般少有店面。有需求就有市场,工地外自然就成了流动摊点的聚集地。这种流动摊点存在交通安全、市容环境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西大队开始以义乌公学工地为试点,探索“引摊入工地”。
义乌公学紧邻的雪峰西路,是城西重点建设的精品道路,执法队员巡查发现,每到午饭时间,就会有摊点摆放在雪峰西路辅道上,甚至有摊点直接设在绿化带上,不仅影响市容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执法队员对这些摊点开展数次集中整治,效果不明显,摊点并未减少。
义乌公学工期紧,工人多,但并未给工人设置食堂,而且周边也没有吃饭的地方,工人吃饭成了问题。流动摊点的饮食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价格便宜。了解情况后,执法队员转变思路,通过引摊点入工地来解决这一矛盾。
义乌公学门口的常驻摊点有4个,主要卖快餐,执法队员对这几位摊主进行登记,并将情况与公学负责人进行沟通,商讨“引摊入工地”的管理思路,双方制定了一个方案:义乌公学在工期正式结束前为摊点提供集中经营的区块,不收场地费,经营时间为上午10点半至中午12点半;摊主们进行身份登记,自觉办理健康证持证上岗,并负责食品安全及场地卫生保洁。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工地工人及摊主都对这一措施表示赞同。
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西大队负责人说,下一步,执法队员将以此为试点,完善管理思路,进一步推广“引摊入工地”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