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米”“55米”“33米”……胡俊身穿黄色工作服,站在列车边沿的小踏步上,通过对讲机,不断提醒着司机把列车开到装货区的线路上。
胡俊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金华车务段义乌西站调车长。等他的工作告一段落,记者才走上前去。满头大汗的他一个大跨步,从车上跳下来,朝记者走来。
他那晒成古铜色的脸,让人很难相信他刚刚年过40。自2014年起,胡俊所在的调车组共为“义新欧”班列编组8000余辆,安全事项实现了零差错。他在平凡的车辆调度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三天穿破一双袜子
义乌西站有5条到发线、7条货物作业线,每个调车员每天要检查120多个钩销。钩销是火车车钩的一部分。连接好钩销,是成功连接车厢的关键步骤。钩销不到位要是没有检查出来,列车途中可能会分离,造成安全事故。
“自从‘义新欧’班列开通之后,工作量明显加大了。以前的工作需要每天步行七八千步,现在起码两万步。一列50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检查下来,就要起身弯腰500来次。”胡俊说,有时候一轮检查下来,总感觉像漏掉了几处。一想起中欧班列不能出半点纰漏,自己总会打起精神重新查一遍。
作为调车长的胡俊不仅步数多,还要经常从列车上跳上跳下,承担“瞭望”职责。“3天穿破1双袜子是常事。”胡俊笑道。夏天室外热浪翻滚,车体和钢轨温度超过50摄氏度;冬天风雪交加,轨道冰冷。可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他都无所畏惧,只为了确保中欧班列安全正点出发。
“调度,就是把空列车调整到装货线路,装好货后,再调整到出发的线路上。”胡俊介绍,每节车厢间的停车误差不能超过30厘米,如何调整到位,得靠调度员的肉眼判断。
如今,在调度岗位上干了16年的胡俊,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每次送车,都是一次到位,误差不超过30厘米。
装货吊机位置固定,需要列车精准停在相应位置上,才能保证装货快速有效。刚开始调车时,胡俊总是停得太早,一列车来回停、开三四趟才能准确停在规定位置上,浪费了不少时间。于是,他无时无刻不在练习自己的预估能力。“哪怕是陪家人出去旅游,别人说那座山真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山距离我多少米。我还经常目测公交车站和自己的距离。”胡俊笑着说,好些朋友都笑话他干工作干到神经质了。
胡俊正在检查出发前的“义新欧”班列。杜羽丰 摄
专业技工变身“书虫”
2018年7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胡俊作为铁路基层工作人员代表,介绍“义新欧”班列的运行情况。今年5月,在中国品牌日晚会上,胡俊也毫不怯场地面向全球介绍中欧班列。“在这些大场合上台发言,我以前想都不敢想。”他告诉记者。
在国际舞台亮相的背后,是他点点滴滴的努力和积累。
由于来义乌西站参观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胡俊有时需要陪同并介绍。胡俊把记者当成外宾,用英文介绍起了自己的工作,流畅的表达出乎记者的意料。
“我只是大专毕业,英语底子不扎实,所以需要加倍补课。”胡俊买了英汉字典放在案头,一有空就翻翻看看。他还找来了中学的英语老师,帮自己讲解语法。“long-term friendship”“looking forward to your next visit”……在他的办公桌前,贴满了写着常见交流用语的小纸条。
参与“义新欧”班列的调车任务后,胡俊还经常会抽空看一些列车领域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们的工作看上去平常、琐碎,但是现在科技进步快,‘一带一路’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不加油学习的话,自己很容易落伍啊。”胡俊笑着说。
“洋货”专家流连市场
“义新欧”给胡俊带来的变化,不仅在工作上,还在生活中。
平时一有空闲,他就喜欢往义乌福田市场的进口馆跑,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总能让他流连许久。
“这个法国红酒你们必须品一品。这是西班牙的火腿,我吃过,味道很不错……”采访中,胡俊带着记者一起漫步在福田市场进口馆的货架前,时不时拿起商品,向记者“推销”。这个参与了“义新欧”运输的调车长,此时俨然成了进口商品的代言人。
“大到家用电器,小到老婆的化妆品,我家里随处可见‘义新欧’班列带回来的产品。义乌土话称国外的物品叫‘洋货’,朋友们就称我们一家是‘洋货购物狂’。”胡俊说。
“帮我看看,这瓶葡萄酒的产地是哪里?”
“你看看条形码上的数字就知道了,不同的数字,代表着不同的国家。”
在朋友们的眼中,胡俊已经成了“洋货”专家,请他辨别进口产品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对话,不时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
看着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义新欧”班列,经过自己和同事们的编组换装,往来于欧亚大陆,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胡俊毫不掩饰发自内心的自豪:“‘义新欧’班列不仅带给我全新的工作,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活方式。我现在每天都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