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谢高华:为民担当好情怀

发布时间: 2019-07-03 09:45:2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吴伟华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1982年6月,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中)和同事们在县委常委会议上探讨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资料图)

谢高华在担任义乌县委书记期间经常深入农村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资料图)

  谢高华在义乌任职仅2年8个月,但义乌人民始终把他铭记在心,每逢重大活动,总是把他请回义乌。

  2017年底,谢高华老书记被聘任为义乌干部学院名誉院长。一年多来,尽管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交往,但耳闻目睹之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他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亲身领悟到他务实为民的思想情怀,更促使我不断去思考:为什么离开义乌这么多年,人们还始终惦念着这位老书记?在谢高华身上,究竟蕴藏着哪些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面向新时代,我们又该从谢高华身上学点什么?

  在谢高华老书记身上,激扬着一股敢为人先、勇闯新路的改革锐气

  义乌从一个农业小县发展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迈出的重要一步是1982年8月25日,在谢高华的支持下,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下发“一号通告”,宣布于当年9月5日开放小商品市场,允许农民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进城经商。这是全中国第一份明确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这一做法如同小岗村之于农村改革、步鑫生之于企业改革一样,对义乌乃至中国改革进程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正是从这时起,义乌农民摆脱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开始光明正大地在街头摆摊。3个月后,谢高华在全县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上提出“四个允许”的初步想法;并要求工商部门给经营户发放营业执照;银行要改变只给国营企业贷款的惯例,放宽信贷政策,给个体户开户;各级部门都要给经营户、专业户、重点户开绿灯,进一步为市场发展扫清障碍。大量农民进入市场,原有场所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但银行从来没有贷款建市场的先例。谢高华亲自找到省农行行长秦尧,从义乌农行贷款35万元,加上部分筹资,很快在火车站附近建起了两层高的第二代市场。

  1984年,他在全县区镇乡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刚刚起步的义乌市场,也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争取打进国际市场”,表现出超前的世界眼光。他反复强调,改革要有点勇气,大胆一点,敢冒风险;在改革中有对的,也可能有错的,错的改了就行;“县委支持你们大胆改革,出了问题,县委、县政府负责,我来负责”,在全县上下引起强烈反响。

  历史是公正的,它从来只眷顾那些直面挑战的勇敢者。想当年,如果没有谢高华敢做前人没做过、不敢做的事,义乌怎么能闯出一片新天地。之后的义乌历届党委政府,也正是接过了谢高华的改革大旗,一任接着一任干,接过“接力棒”,打好“接力赛”,让义乌一步步登上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巅峰,创造了一个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点石成金的发展奇迹。

  在谢高华老书记身上,展现了一种直面矛盾、攻坚破难的担当精神

  为了事业发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惜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这就是谢高华老书记的担当。

  谢高华的担当,体现在面对歪风善于开展斗争。到义乌上任后,他每天遇到的,是一大堆反映问题的材料。他要求常委带头,不要揪住历史问题不放,一定要了结旧账,团结一致向前看;他把话挑开来说,“大家不要写反映问题的材料了,即使你们写了我也不看,现在只有一个标准,就看你干不干实事”;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顶着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因为下乡回来太晚而吃不上一口热饭;白天跑基层,只能晚上开会,常常超过12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不给歪风邪气滋生蔓延的空间,让义乌的政治生态逐步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

  谢高华的担当,体现在面对风险勇于承担责任。早在衢县工作时,谢高华就听说过义乌人鸡毛换糖的传统。到义乌后,他了解到大多数同志对农民经商持同情态度,可真要放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原因就在一个字:怕。怕看不准,怕担风险,怕受牵连。因为长期以来,鸡毛换糖一直被视为“盲目外流,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国家层面,也没有明确的政策,有关部门只能一如既往地采取禁、限、阻、关的办法。但了解越深入,谢高华越觉得这些做法没有道理。谢高华不是不清楚,做出开办市场的决定,无疑要冒很大风险,但为了百姓生计,他发出了“开放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的铿锵之声,横下一条心,坚决把它干成。

  谢高华的担当,体现在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在他看来,只要是符合实际、顺应民心的,就要放下包袱、甩开膀子干,认准了的就大胆干,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一手主导的“定额计征,源泉控管”的税制改革,是一项又被称为“拎着乌纱帽在手上”的改革,因为税收历来被称为“皇粮国税”,从来没人轻易敢动,但谢高华毅然决断进行改革。1983年,一些义乌人在街上摆起肉摊,开办起火腿加工厂。当时肉猪都由国营食品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屠宰、统一加工,食品公司告到上级部门要求取缔。深知计划经济弊端的谢高华坚决反对:“相互竞争,百姓得益,有何不好?”“一把刀杀猪不行,应该放开”,并称“你就是撤我的职,我也不关”。

  谢高华的担当,体现在面对得失始终坦然相待。1984年11月,谢高华离开义乌调任金华地委农工部部长。有人认为,这表面上是平调,“实际上是被贬了”。但他说:“我个人能否提拔没有关系,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就行”。无论是在金华,还是在衢州,他都在不同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多年来,时常有人提出要给谢高华塑像。他坚决不同意,“那都是群众的创造,我只是尊重民意,干了一点我该干的事”。平淡话语的背后,充分体现了他“功成不必在我,福祉留于百姓”的崇高境界。

  在谢高华老书记身上,保持了一种问题导向、实干干实的务实作风

  谢高华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对人对事从不轻易下结论、贴标签,更不喜欢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在下属眼中,他是一位不爱坐办公室的县委书记,除了到上级部门或在城里开会,他三天两头下基层,有时在乡下一待就是半个月。他的秘书回忆:“谢书记不打牌,不钓鱼,不喝酒;80%的时间都用在跑基层上”。同事们都知道谢高华有“四宝”:在他的办公室里,什么时候都放着一双解放鞋、一顶斗笠、一把雨伞、一双套鞋;每次下乡,他都喜欢穿着解放鞋,鞋上沾满泥土。冬天他会披件军大衣,有时大衣的一只袖子露在外面,另一只卷在里面;甚至裤脚会一边高、一边低。老百姓开玩笑说,谢高华的样子一点也不像个县委书记,“十个老头里,问哪个是农民,肯定选他”。

  但正是因为他为人朴实、务实、真实,他总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也因此了解到更多的基层情况;正是凭借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铿锵有力地得出“小商品经营不是‘包袱’,而是义乌的一大优势,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的论断;正是充分掌握了基层的真实需求,他推动出台了一项项符合义乌实际的政策……可以说,谢高华是“踩着解放鞋,走遍乌伤大地,从而‘走’出了一条义乌发展的新路子。”

  在谢高华老书记身上,凝聚了一种人民至上、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

  谢高华仅有小学文化。他曾经说过,我大半辈子也没看懂《资本论》,没搞明白一些大道理,“但我懂得做人的常识,知道做官的天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更何况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正是这种植根于心的朴素情怀,让为群众真心实意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成为他内化于心的行动自觉。

  在他心中,只要有益于群众、有利于发展的,任何事情都值得去做。在媒体问他为什么要开放市场时,他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当时只是想,老百姓不能再这样穷下去了,要为义乌的发展找条出路。”

  在他看来,事关百姓民生的事,能早一天解决也是好的。时任县委办副主任的吴唐生曾说过这样一件小事:一天,吴唐生在县委机关宿舍旁碰到谢高华,随口说了下城南河因为没有护栏,经常有人掉进河里。几天后,吴唐生就发现河边加上了铁护栏,一打听才知道是在谢书记的关照下,相关部门紧急修建了护栏。义乌江畔有个村庄叫龚大塘,由于江面没桥,村民只能渡船进城;江深水急,渡船经常出事。有一次,一个村民带着小猪进城贩卖,船到江中,小猪“扑通”一声掉进江里,主人只能望江兴叹……谢高华听说后,特地到龚大塘村实地调研,让交通部门测算造桥费用;得知需要10多万元而县财政拿不出这笔钱后,他专门跑到金华地委争取到一笔资金,再发动群众捐助一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仅用了一年多时间,横跨义乌江的中江大桥就建成了。

  谢高华为义乌做了很多,但他把一切功劳归于义乌人民。去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他再三强调:“义乌市场是义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时代造就了义乌,是义乌人民造就了今天的义乌”。在他家中,至今悬挂着一幅他亲自题写、苍劲粗犷的“信仰”二字,有记者问他何为信仰?老人掷地有声:“为老百姓吃饱饭杀出一条血路!”这就是谢高华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系义乌市委党校副校长)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