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吴晗故居:知识分子走光明大道的“加油站”

发布时间: 2019-07-08 08:58:13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记者 王志坚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义乌上溪镇吴店苦竹塘村时,恰巧有一波游客来参观吴晗故居,吴晗故居管理员兼吴晗生平事迹讲解员吴红丹,正忙着给游客介绍吴晗的生平事迹。

  据吴红丹介绍,吴晗故居系吴晗之父吴滨珏于1924年所建,系前廊式天井院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40平方米。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凹”字形,呈轴对称分布,上下两层,由正厅、边房、两厢和花园组成。正堂明间通敞,次梢间用板壁隔断。明间为中堂,左次间为吴晗的卧室、书房兼客房,右次间为吴晗母亲卧室。院落中间围成一个天井,用长条石铺地,中间为青石甬道。穿过山墙,即是花园。花园处即是围墙,南面开圆洞形大门。

  故居的正大门设在花园和天井的山墙间,正门门脸的装饰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用穹隆顶青石抱框,砖砌壁柱,两旁立柱呈锥尖顶。抱框上方镌刻有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亲笔题写的“吴晗同志故居”六个大字,其上有蝶恋花雕刻,具有民国时期建筑的特征。照墙内壁左右分别嵌有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的亲笔题词和吴晗生平简介的青石碑刻,内容为:吴晗同志从一个勤奋治学、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历史学家和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道路,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的光明大道。

  吴晗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

  穿过天井,故居中堂上悬挂着吴晗的油画像,眼镜后边的目光透出学者的睿智和敏慧,那嘴角边流露的和蔼微笑,充满着对生活的爱,对人民的爱。画像两旁的木板上刻着廖沫沙悼念战友的题词——“留取丹心照汗青”“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廖沫沙的题词,可以说是吴晗一生的写照。”吴红丹说,故居一楼陈列着吴晗生前在故居使用过的书、柜、床、书桌及壁橱等实物,厢房内陈列着反映吴晗生平事迹的图片。大家首先来到东厢房,吴红丹说这里是旧时吴晗父亲的书斋。随后又来到右厢房,吴红丹说这里曾是吴晗的卧室兼书房,吴晗就在这儿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吴晗的祖父是略懂诗书的老先生,死后留下一部《御批通鉴》,想不到这本书成了吴晗学习历史的‘启蒙老师’,引导他走上研究历史的道路。父亲从小教他识字做诗,7岁的吴晗就摇头晃脑地吟诗了。”

  故居的二楼主要陈列着吴晗各个历史阶段的生平事迹资料及其主要著作、往来书信和手迹复制件等。

  知识分子走光明大道的“加油站”

  “他治学严谨,深研勤读,上世纪30年代初就读清华大学时就相继写下了《胡惟庸党案考》《胡应麟年谱》等论著。上世纪40年代,他逐步摆脱‘科学救国’论的思想束缚,开始从书斋走入社会,毅然加入‘民主政团同盟’,以历史题材的杂文为武器,与国民党反动政府作斗争。”吴红丹说,村里已故老人吴璧林曾深情地向她讲述吴晗1946年初夏回故乡的情景:身着一件粗布衫,脚穿一双草编蒲鞋,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搜集了大量素材,完成了《浙道难》《第八大队》等3篇还乡散记。

  吴晗是一个正直的学者,他那刚正不阿的性格,就像那玉肤金节、挺直秀拔的苦竹。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吴晗以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精神,七易其稿,创作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可未想到,这个剧本竟成了“四人帮”迫害他的一大“罪状”。“吴晗被绑跪在烈日下,挨打被罚,被摧残得奄奄一息。可是,他不屈膝求饶,就像宁折不弯的苦竹,正气浩荡,千秋不绝。”吴红丹说,吴晗虽然含冤于1969年离开了人世,但历史是公正的,他的冤案早已得到平反昭雪。为了纪念吴晗,发扬吴晗精神,1984年11月,义乌隆重举办纪念吴晗同志的活动,并举行了吴晗同志故居揭幕仪式。如今,这个被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革命教育场所,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前往瞻仰。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清华园内的“晗亭”和这座故居,便是留在人们心中的两座永恒的纪念碑。吴晗故居,不仅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教育的好场所,更成为知识分子走光明大道的“加油站”。

  据了解,1984年、2002年,吴晗故居经两次修缮,2005年被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