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会写作会作词谱曲 “文化达人”何英豪:从骨子里爱文艺

发布时间: 2019-07-22 09:35:51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记者 王志坚 文/摄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何英豪用二胡演奏自己创作的歌曲《伟大的祖国》。

  义乌城西街道何斯路村有一个草根“文化达人”,名叫何英豪。昨天上午,记者在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徐敢的陪同下,在何斯路村西端一间依山面水的简易小屋里,见到了满脸胡茬的何英豪。

  “你咋还是这么邋遢啊,满脸胡茬也不刮一刮?赶紧沏茶,有记者来采访你了。”徐敢是何英豪的“铁杆好友”,两人交往已有半个多世纪,相互说话一直习惯直来直去。“最近,我在忙着写歌词呢!有两个村的村歌要我作词谱曲,忙得都没时间打理自己。”何英豪乐呵道,“人家催得紧,再说这也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徐敢介绍,73岁的何英豪是义乌有名的草根“文化达人”“戏剧达人”、作家,他不仅会写小说、诗歌、剧本,会作词、谱曲,还会拉二胡、敲锣鼓、吹笛子。何英豪早年一直在乡镇工作,创作灵感大多来自基层一线,所以他的作品特别接地气、能打动人。

  自小喜爱文学,几十年笔耕不辍

  “我读小学的时候,就迷上文学了,老师经常拿我的作文当‘范文’读,同学们都很羡慕我。”何英豪说,他很早就成为省作协会员,从学校毕业后虽然一直在乡镇工作,但从没荒废写作的爱好。到目前为止,他除了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数千篇文章外,还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和三部诗歌集。

  问及最满意的文学作品是哪一部?何英豪连忙摆摆手说,虽然自小喜爱文学,几十年笔耕不辍,创作了长篇小说《风筝飘飘》、诗集《温馨的家》等不少作品,但他至今还没有写出一部让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再说,作品写得好不好,要读者来评价,我说了不算。”

  何英豪家的书架比较陈旧,陈列的书籍也不算多。记者随手拿起书架最边上的一本诗文集《风光这里独好》,该诗文集于2016年6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分“故乡情怀”“游览拾趣”“民间幽默”“田园欢歌”等四辑。文章有对历史的回望,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对身边人物的描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清新自然的风格。

  “我是一个农民,没上过大学,知识有限,见识也肤浅,写不出高大上的东西来。”在去何斯路的路上,徐敢就曾告诉记者,何英豪是个学问高但特别谦虚、工作很认真但生活很随意且不修边幅的“老实人”和“庄稼汉”。果不其然,还没等记者仔细翻看,何英豪就一把抢过诗文集,笑呵呵地说书里没啥好看的,还不如坐下来品品他沏的“清明谷前茶”来得好。“如果真想看我写的文章,等下送你几本就是。”

  “你现在更喜欢谈戏剧了,那就跟记者好好说说你的婺剧创作经历吧。”徐敢的话刚落,刚坐下准备陪记者一起品茶的何英豪,顿时“心血来潮”,侃侃而谈。

   年少时曾组建剧团,自编自导婺剧

  提起婺剧,何英豪连忙从书柜里拿出他最近正在创作的一部婺剧提纲,津津有味地“高谈阔论”起来。

  退休后,尤其是近几年,何英豪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戏剧创作上。据悉,他退休后开始尝试写古装剧,而且第一个作品就大获成功。他创作的古装剧处女作《龙凤劫》荣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剧本奖”,被收入国内权威杂志《中国剧本》(2012年首期),并由义乌市婺剧团搬上舞台演出。他创作的第二部古装剧《双玉环》获得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铜奖”。

  何英豪笑称,他不仅从小喜欢写作,也从小喜爱婺剧。14岁那年,他就集结了村里的几个伙伴,在家门口演戏。“虽然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却也像模像样。剧目有《桃园三结义》《借云破曹》《牛头山》《文武八仙》等,节目全是我自编自导,所有道具也是自己制作。胡须用蓝黑线做,刀用木板屑做,剑用篾青做,鞘用向日葵杆做,爸爸的钩刀鞘拿来当鼓板敲……”

  回忆起年少时的趣事,何英豪开心得像个小孩。“大家还正儿八经地排练,戏排好了就趁月夜在村门堂里演出。老人们看了都说演得不错,看着挺有意思。演戏能得到大人们的赞扬,我就更来劲了。后来,我把自己组建的‘戏班’命名为何界剧团,人员从七八个发展到30多个。”

  后来,何斯路村成立了农村俱乐部,学过司鼓的何英豪专门为俱乐部编排了《春耕曲》和《聘金》等节目,还根据村工作队的要求编过婺剧10场戏《不忘阶级苦》。何英豪真正走上创作之路,是在上世纪90年代。1993年,电视剧《神医朱丹溪》到上溪黄山八面厅拍摄,在镇里工作的何英豪负责接待工作。在与剧组人员,特别是编剧宋连圭、导演秦燕频繁接触以后,他学到了很多创作知识。在宋连圭的指导下,何英豪从加强对青少年真、善、美的道德教育出发,写出了剧本《阳光下的花朵》。

  “写了《阳光下的花朵》后,我的剧本创作热情便一发不可收。”为了歌颂开拓创新、促进商城发展,何英豪精心创作了《锦上添花》和《连娘对》等大型现代戏剧本,得到省戏剧家协会副会长吕建华等多位专家的好评。

  骨子里爱音乐,乐当“村晚”总导演

  “除了写剧本,这几年我还编了很多村歌,自己写词作曲。”何英豪拿起书桌上厚厚一叠稿纸,戏言自己是个“老顽固”,至今还不习惯用电脑和手机,还没学会在手机里写字、发微信,依然习惯在稿纸上写歌词、填歌谱。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去年在义乌市村歌大赛中获大奖的好几首村歌,居然都出自这个不会玩手机、不会用电脑的老人之手。如摘得大赛二等奖的赤岸镇莱山村村歌《亮丽古莱山》、城西街道益公山村村歌《梦中家园》、上溪镇下楼村村歌《幸福万万年》等。何英豪说,他现在退休在家,也没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做,能尽自己所长帮各村编编村歌,也是一件挺让自己开心的事。“对一个自小喜欢写诗歌、喜欢音乐的人来说,编村歌还真不是什么难事,一首村歌几天内就可以完成。”

  说到歌曲,何英豪不由从抽屉里掏出几本“国字号”获奖证书。2012年7月,他创作的《我是义乌人》获得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第十届“祖国之春·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创高端选萃”的“中国民歌精品金奖”。“这是一首城市民歌,作词作曲前后也就花了一周时间。你看歌词‘我是义乌人,生长在乌伤城,同年哥是阿侬的大名称。肩挑着货郎担哟,风风火火闯进五洲大门。鸡毛换糖罗……’评委说,这首歌最大的妙处就是极具地方特色,‘鸡毛换糖’不仅仅是义乌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民族的、世界的。”

  退休后,何英豪有了很多闲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拉二胡、写歌、写小说。他写小说喜欢一气呵成,写歌也如此。一首歌写完了,他会搁在一边,但日后会不时翻出来看看,不断完善它。“我写歌,只当是一种精神的愉悦,闲来教孩子们一起唱唱自己的歌,也是赏心乐事。”

  据悉,何英豪还是村里多年“村晚”的总导演。“第一次当总导演是何斯路村举办迎国庆60周年乡村文艺汇演时,我还专门为那台晚会写了一首激越雄浑的大合唱,这首歌后来还一时成了村里的流行歌曲,题目叫《伟大的中国》。”何英豪说,那场文艺汇演共有20个节目,他直接参与编排的有四个,参演两个。首次当总导演就大获成功,“村晚”总导演的位置就“铁定”是他了。如今,何斯路村文化娱乐广场隔三差五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依然少不了“总导演”何英豪的身影。

  “写歌、写剧本、拉二胡、拉京胡、拉板胡、敲锣鼓、吹笛子、编排节目等,都是我骨子里喜欢的东西,我会一直做下去。”在何英豪看来,是民间艺术的深厚土壤滋养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他觉得有义务和责任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