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又有新动作:今年年底前,杭州所有的沿街商铺不允许摆放垃圾桶了,并且今后杭州街头果壳箱的数量也将逐步减少。
备受关注的新修订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来,家庭生活垃圾的分类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而公共场所的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提上日程,象征着杭州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家里的垃圾想好了再扔,路上垃圾也不能随手扔。撤回沿街商铺垃圾桶,同时减少路边果壳箱,对于减少公共场所的垃圾量很关键,也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市民“垃圾不落地”意识。敦促大家真正做到在家在外一个样,树立“城市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卫生习惯。
有人自然要问:以后出门岂不是要自己带垃圾袋了?街上找不着垃圾桶,这还真不是新鲜事,国外很多先进城市的公共场所鲜见垃圾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市民游客尽量少产生垃圾。在日本,随身带个装垃圾袋子,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带回家,也是惯例,并且日本有些地区的垃圾分类类目多达二十多种。国内像上海、深圳等城市,也在推广“垃圾不落地”的过程中,逐步减少垃圾桶的设置。垃圾桶太多,不利于公共场所的垃圾减量分类,垃圾桶本身也是一种污染源,清运过程中的投入也不小。
至于有人担心的方便性会不会打折扣,则要转换一下思维。城市面貌整洁有序,确实要牺牲一些原来理所当然的方便性,但这种“牺牲”又是有限的。当我们习惯于不制造路面垃圾,当“垃圾不落地”的共识更广泛深刻之后,这种不方便性也就荡然无存,“牺牲”就更谈不上。当市民真正以减少垃圾为荣,为“无废城市”而骄傲的时候,”不方便”反而成就了“大方便”:方便了清洁工人,方便了管理,方便了整体环境。
更进一步讲,公共性和私人性本就是互动又互构,互为前提又相互制约。垃圾减量分类关乎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件事上,利己与利他、私利与公利前所未有地统一。想要环境绿洁美、资源用之不竭,就需要每个人自己贡献一份力,贡献自己的“不方便”。一个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却无限美好的城市是不存在。个人只关注自己的方便与否,社会公共性事务和问题只会日益增多。
虽然撤果壳桶的具体方案还未出台,相信不会也不宜一刀切,而是要循序渐进,考虑到实际需求,按不同路段,不同街区,不同场所,按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慢慢撤,有序撤。杭州作出规划,2019年生活垃圾增量控制在1%以内,2020年实现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和零填埋,进一步加大分类覆盖面,包括小区、公共区域、企业、公共道路等。朝着这个目标,未来要部署的工作还有很多,杭州要一鼓作气,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作出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