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仙在卫生室里帮村民量血压
中国义乌网9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何欣 文/摄)从低矮平房到繁华街边的“四层半”,从药品短缺到预防“富贵病”的服务站,吴月仙的卫生室见证了上溪镇和平村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和平村,曾是中共义乌县委驻地,是抗战时期抗日武装金萧支队第八大队诞生和战斗过的地方,素有义乌“小延安”之美称。作为与新中国同龄的人,吴月仙身上有着时代发展留下的深深烙印,她用勤劳的双手改善了曾经贫困的家庭条件,利用有限的条件刻苦学习,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了50多年,守护了一方村民的身体健康。
出身贫苦,有幸从医
1949年,吴月仙出生在和平村一户普通农户家,她一出生就面临了生存的“困难模式”———由于父亲患有精神分裂,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干农活支撑一家老小的生活所需。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吴月仙的母亲咬牙为她交了6元钱一学期的费用,送她去吴店小学读一年级。但是刚入学不久,她最小的弟弟突然夭折,给她的母亲带来了沉重的精神打击。她的舅舅为了安抚妹妹的丧子之痛,把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过继给吴月仙的母亲,于是吴月仙就辍学回家帮母亲带小妹妹。
两年后,吴月仙回到学校重新开始读一年级,直到16岁才小学毕业。小学毕业的她面临了一次人生选择:是继续读初中还是回家帮忙干农活?当时上溪中学针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费减免,减免后只需7元钱一学期,但那时村民普遍不重视女娃的学校教育,52名学生里,只有4名女同学,而吴月仙在母亲的坚持下有幸成了其中一位。
初中毕业,吴月仙虽然很想继续读书,但她最终决定回到村里的生产队当一名卫生员。在村里生产队的支持下,她前往萧皇塘学习卫生保健知识,通过3个月的初训,学会了针灸、辨识草药等基本卫生知识。从那以后,她边学边用,为全村900多位村民做起了卫生保健服务。1968年,村集体腾出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摆了一张桌子,村卫生室就此成立,吴月仙与另外一名同学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的主要工作包括到田间地头巡医,为村民测血压。于是,吴月仙总是背着一个医药箱,行走在户外。工作期间,吴月仙又先后到新凉亭的五七大学参加了半年的复训班,到龚大塘进行了医学实践进修。工作中,最让她头疼的是每半个月去吴店医院拿的药,总是不够用,由于村里每月分配的抗生素药常常处于短缺状态,为此,她就想方设法用一些草药代替。
当时,儿童预防针的种类十分有限,许多孩子因为肺炎、麻疹、水痘等常见病而夭折。吴月仙的儿子在出生8个月时也得了肺炎,但是村里的医疗条件让她这名赤脚医生也一筹莫展,只能去市里的人民医院看病。二十世纪80年代后,村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92年,吴月仙与丈夫造起了四层半楼房,在家里办起了卫生保健室,药品短缺的现象也很少再出现。
用心服务,快乐坚守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村民们不再因为营养不良而生病,但高血糖、高血压等慢性病逐渐增多。2007年,吴月仙被上溪卫生院委派为塘西村责任医生,针对村民的慢性病,一家一户上门服务,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送药等,做好预防缓解慢性病的工作。由于经常上门服务,塘西村的村民不论大人小孩都对吴月仙很熟悉,她就利用自己的亲和力,以拉家常的方式宣传健康知识,让大家逐渐对慢性病有了科学的认识。
2009年,塘西村开展旧村改造,村民居住条件好了,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多,吴月仙的服务人群也从原来的5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为让流动儿童及时去卫生院打疫苗,她挨家挨户登记儿童接种情况,并定期了解外来人群的慢性病患病情况,虽然吃过很多闭门羹,但她的坚持也让许多新居民为之感动,逐渐接受她、欢迎她。
有一次,正值高温天气,吴月仙在上门服务时,正好碰到一位村民有头晕、胸闷等症状,她一把脉,推测是中暑,于是马上帮村民刮痧、推拿。忙活了好一阵,村民的中暑症状有所缓解,她随即帮村民联系卫生院,并汇报了症状。针对家庭医生的服务情况,上溪卫生院每个月会不定期对登记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吴月仙得到的反馈总是以好评居多。
今年,吴月仙与新中国一样迎来了70岁生日,但她早已把这份工作当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打趣说,自己是闲不住的命,能为村民多服务一天就多快乐一天。她的想法也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两位老人总是在卫生室里笑迎村民。在聊天过程中,吴月仙时常流露出自己当年因家境贫困没有继续上学的遗憾,不过让吴月仙欣慰的是,如今她的外孙正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也算弥补了她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