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义乌市民政部门在义乌市殡仪馆为81位逝者举行了集体生态葬仪式。据悉,这是历年来义乌组织的生态葬人数最多的一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部门对生态葬的重视程度和群众响应的热度。
那么,在“敢为人先”的义乌,生态葬的受欢迎程度究竟有多高呢?义乌市殡葬执法大队提供的一份数据给出了答案。义乌自2011年实施生态葬以来,截至目前共有775人接受了生态葬,而义乌每年需要安葬逝者约5000名。也就是说,9年来义乌接受生态葬的人数,仅占需要安葬逝者总人数的1.7%左右。
【疑问】
生态葬,为何叫好不叫座?
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每到清明或冬至临近,有关“生态葬”的新闻就会多起来。除了宣传生态葬“绿色”“节地”的好处,也总免不了交代一下现状:选择生态葬的人只是极少数。网络调查的结果也是如此,很多网友都认为生态葬好处多多,值得推广,但一具体到自己的选择,纷纷认为时机还不成熟。
事实上,相比于传统墓葬,生态葬节约土地、费用低廉,祭扫方式也更加文明环保,的确是好处多多。义乌市民政局殡葬执法大队大队长傅康生说,早在2004年,义乌就提出生态葬的概念,但基本上没什么人能接受。为鼓励人们选择生态葬,2011年,义乌专门出台了《实施生态葬管理试行办法》,奖励生态葬。然而,时至今日,接受生态葬的比例依然很低,主要是群众的传统观念还没根除。
为何公众对生态葬的认同度依然较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对“好处多多”的生态葬说“不”?记者为此采访了众多处于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市民,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把亲人的骨灰撒了,以后你们到哪里去祭奠他们?”74的陈先生是位书法家,居住在义乌城区。父母去世后,他与两个哥哥一起将父母的遗体葬在了村前的一座小山上。每逢清明、冬至、年初一,兄弟三人都要带上家人一起回老家父母坟前祭拜,他觉得这样的“尽孝”方式挺好。
48岁的张女士在义乌某机关上班,她认为,传统风俗讲究“入土为安”“凭吊有物”,目前义乌倡导的树葬、花葬、草坪葬、骨灰撒散等,没有一种生态葬的方式可以满足这些需求。“比如密密麻麻的树葬,骨灰混杂在树下,祭奠的是谁都不知道。”
“生态葬也不全是优点,对于习惯了到墓前祭扫的人来说,整体体验较差。”53岁的朱先生是义乌某镇街的公务员,他说,尽管目前的墓地价格不断攀升,找一块好墓地的难度越来越大,但不少人还是热衷给逝去的亲人实施传统的土葬方式。据其介绍,在各地选择生态葬的人群中,低收入群体的比例较高。
33岁的楼先生是某公司的负责人,他说,是否选择生态葬,往往不是由一个人来决定,亲朋好友的接受度也会有很大影响。在“不孝顺”的舆论压力下,为了稳妥起见,他认为从众就是最自然的选择。“目前,我对生态葬肯定是不接受的。”
“我们村里,有钱人家的墓地都搞得很大,位置也很显眼,好气派!”家住义乌佛堂镇某村的金先生表示,将来父母过世了,他也要给他们找一块好墓地。“生前不能亏待父母,死后也不能对不起他们,我是不会去考虑生态葬的。”
【做法】
大力推进“节地生态葬”
“不管怎么说,义乌自2011年正式实施生态葬以来,接受生态葬的市民在逐年增多,这是事实。”义乌市民政局的一位负责人给记者出示了近9年来义乌生态葬的具体数据:2011年8例(树葬2例、撒散6例),2012年10例(树葬3例、撒散7例),2013年6例(树葬2例、撒散4例),2014年21例(树葬11例、撒散10例),2015年48例(树葬23例、撒散25例),2016年43例(树葬25例、撒散18例),2017年131例(树葬115例、撒散16例),2018年244例(树葬196例、撒散48例),2019年264例(树葬222例、撒散42例)。
“生态葬推出后的前三年,选择生态葬的人,仅有24例,这个数字的确不太理想。”傅康生说,为了推广生态葬,2011年,义乌专门出台了《实施生态葬管理试行办法》奖励生态葬,树葬、花葬、草坪葬每例奖励3000元,骨灰撒散每例奖励6000元。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真正能接受的人还是少数。2013年底,义乌市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扩大生态葬奖励范围,还大幅提高奖励标准。树葬、花葬、草坪葬的奖励从3000元提高到1万元,骨灰撒散的奖励从6000元提高到1.5万元,骨灰安放在义乌市规划骨灰存放堂每例补助1000元。
“在前三年的24例生态葬中,17例是骨灰撒散,剩下7例是树葬。”义乌市民政局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说,选择骨灰撒散的多是没有子女的亡者,而树葬中有5位是老师。与生态葬遭受冷遇相比,传统厚葬的热度更加高涨,这让义乌当时的两个市级经营性公墓(奇山陵园和黄山公墓),以及13个镇(街)级公墓和565个村级公墓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一墓难求。
怎么办?义乌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只能继续加大生态葬的推广力度。义乌在提高生态葬奖励标准的同时,开始花大力引导市民将骨灰存放由“入土”转向“入室”。从2014年开始,义乌不再扩(新)建公墓,当年在建的公墓也要严格按照生态公墓标准建设,并提出了“到2016年前,所有村级公墓要关闭,其余公墓要完成生态化改造,绿化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的目标。
如今,义乌已建成13座骨灰存放堂,每座规格在2万到5万格之间,总数已达31万格。为方便市民祭祀,存放堂还设置了祭祀台、焚烧房、告别室等。城西、江东、后宅3个街道的骨灰存放堂也在加紧建设中,义乌的“入室”安葬工作已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思考】
殡葬改革,路在何方?
傅康生说,骨灰放在存放堂里不仅免费,还可获得1000元的补助,但目前依然有不少市民拒绝将逝去亲人的骨灰放在存放堂。目前,义乌已建立了骨灰跟踪管理系统,对义乌市籍居民死亡火化后的骨灰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还建立了殡葬执法联合执行机制。但部分市民为了逃避“监督”,在亲人火化时准备了两个骨灰盒,把空盒子放进了存放堂,装有骨灰的盒子则带回家偷偷埋藏。
“有的把骨灰放在家里,家人无所谓,但隔壁邻居有意见;有的将骨灰埋到私家绿地,或埋藏到深山老林里,有的甚至偷偷埋进小区花园或公共绿地,各种稀奇古怪的做法层出不穷。”一名殡葬执法人员告诉记者,执法中遇到的“怪事”还真不少,而且处理起来难度很大。
众所周知,推行生态葬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社会效益。那为何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人不愿接受生态葬呢?记者认为,宣传不够到位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提供殡葬服务。因为殡葬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事,它涉及各种社会政策与公共服务,只有将各种服务真正做到位,才能引导社会更好地接受这项改革举措。比如,能否推出一种“既不占地又能很好寄托哀思”的殡葬方式,让亲属情有所寄、哀有所托、祭有所处,不会让人产生“对不起亲人”的感觉。
正如义乌某机关的张女士所说,传统风俗讲究“入土为安”“凭吊有物”,目前有哪些生态葬的方式可以满足这些需求?传统风俗的每一点改变,都绝非易事,都需要时间的慢慢冲刷。在涉及死亡的大事上,尤其如此。如何为亲人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如何能更好地寄托哀思,人们从不敢怠慢。正基于此,要想让人们在安葬方式上完全接受,必须提供足够强大的理由支撑,而不只是宏观抽象意义的宣传。只有切实提高公众的认同度,使“生态葬”真正成为民心所向,这项改革才能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