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创新方法 一路闯关——“安徽三人组”驻外招人引才侧记

发布时间: 2020-03-06 07:57:1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傅柏琳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中国义乌网3月6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傅柏琳)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安徽和义乌更加紧密相连。“19天的安徽行,收获满满,安徽人、义乌人凝聚一股团结的力量。”昨日下午,作为全市首批10个驻外工作组第十组的成员之一,市人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翁健平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组累计已有92批次返岗专车平安抵达义乌。

  “朋友圈”成了招聘“烽火台”

  按照部署,翁健平所在的工作组主要负责对接安徽滁州、池州、铜陵、宣城、马鞍山等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每抵达一处目的地,他和同行的市人才管理服务中心科长骆旭伟、副科长方全就迅速与当地有关部门建立联系,尽快开展招工返岗行动。

  2月16日,滁州迎来又一场降雪。当晚入住滁州的宾馆后,翁健平一行马上着手布置相关事宜。根据统计分析,在义滁州籍人员名单共列出22人,但确定已在当地的只有5人。摆在眼前的现实状况,一度让工作组陷入困境。“人生地不熟,信息源又中断了,心理压力瞬间增大。”面对开局的“窘境”,工作组坚决不放弃、不气馁,互相鼓励、主动出击,绞尽脑汁寻找信息源。

  “我们可以发朋友圈‘打广告’,公布每日返岗专车出发时间,组建滁州返义人员直通车微信群,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广泛传播。”利用自身工作优势,“安徽三人组”的朋友圈成了招聘信息平台。很快,一些在义乌企业工作的滁州籍人力资源经理闻讯而动,纷纷转发“集结令”。一传十十传百,许多滁州人表示愿意去义乌企业工作,不少人甚至还主动找到“安徽三人组”,希望得到帮助。

  招工返岗信息被不断转发后,每天翁健平、骆旭伟、方全都会接到百来个电话。每通电话均要及时回复,确保政策信息准确传达到位。有时候,骆旭伟接电话接到耳朵嗡嗡响。“耳朵不舒服,休息一下就可以。重要的是我们终于打破僵局了。”他开心地说。据悉,在第一波集中招工返岗期间,先后共有300余名滁州人顺利乘坐专车回到义乌。

  关关难过关关过

  2月28日24时,据媒体报道,安徽高风险地区降为零。此前,受疫情影响,各地区严格管控人员进出,因此工作组无法深入各县区、镇街进行宣传发动。“高速下不来,村里进不去,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翁健平表示,从安徽滁州市跑到另外地区,这一路犹如在“闯关”。工作组首先找到当地人社部门负责人,及时与交通、卫健等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疫情期间,有的部门工作未正常开展,一时半会找不到人。”翁健平说,遇到困难,所有人还是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当“安徽三人组”到达滁州市定远县,准备把返岗员工接回义乌,先集中人员还是先领取健康证,这道选择题成了新的“拦路虎”。复工人员取得一张健康证明,过程几经曲折。“外出务工人员直接到卫生院,无法获得证明,因为卫生院明确表示没有接到上级部门通知。”翁健平说,打通这道审核关,需要他们耗费大量精力,协调对接各个部门,最终理顺从村到县市部门再到当地卫生院的一整套流程手续。在池州市石台县,工作组与石台县人社局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保障务工人员“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的同时,促进区域间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服务两地经济社会发展。

  与其他县市相比,义乌在安徽开展的招工返岗行动提早了约一个星期。正是这样的“义乌速度”,每到一个城市,意味着招工返岗流程需要从头再来一遍。“等我们离开了,当地部门对招工返岗审批流程熟悉了。新的招工组来了,程序就可以简化了。”骆旭伟告诉记者。

  保持着昂扬斗志,身在异乡、泡面为伴的“安徽三人组”奋战了半个多月。在安徽的每一天,他们全力当好企业招工联络员、用工信息宣传员,不断吸纳骨干员工、熟练技术工人来义就业。在当地政府等多方支持下,2300余名安徽籍务工人员先后被安全送回义乌。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