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鸡鸣阁:义乌城市文化新地标

发布时间: 2020-04-21 12:14:04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何建农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一唱雄鸡天下白”。作为义乌新的城市地标性文化项目——“鸡鸣阁”建设工程即将全面完成并对外开放。

  义乌鸡鸣山地处江东,是主城区唯一的自然高点,也是义乌城市规划结构中重要的交通和景观节点,鸡鸣山上的“鸡鸣阁”是一座具有标识性的景观建筑。总体设计兼顾传统与现代,以彰显义乌历史的悠久和寄予山水的义乌文化,沿袭与鸡鸣山相关联的那些义乌人的习俗和活动,同时也体现当代义乌精神内涵。

  鸡鸣山最高峰正对东江桥,是未来义乌城市规划结构中重要的交通和景观节点。设计理念围绕“雄鸡”主题,选用鸡形鸱吻、宝顶和瓦当,以黄铜贴金锻造;木构部分的牛腿、戗头等雕刻凤凰纹样,展现东阳木雕艺术。

  设计以楼、桥、亭、台的组合,化整为零,弱化了建筑体量;布局组合顺应山势,层台累榭,盘旋而上,宛如栖息在山顶的凤凰,象征着“凤头”的主楼成为至高点;山顶平台以上部分采用精美的传统木构形式,玲珑而轻盈,层层出挑的斗拱配合升起的翼角,表现出凤凰腾飞的感觉。设计以架空形式,尽可能减少对现有山体植被的破坏,形成“空中楼阁”的感觉;整合现有登山路径,结合登阁线路,丰富了观景效果的空间层次。

  “鸡鸣阁”载体鸡鸣山位于义乌江东,是大盘山余脉分支之一,海拔123.6米。义乌市志编辑部傅健先生介绍,鸡鸣山的得名历史记载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始于汉,旧志记载“鸡鸣山:昔有金鸡鸣其上,群鸡皆鸣,故名。山高五十丈,前瞰县郭,傍临大溪。”第二种说法始于晋。据清代义乌志书记载:“鸡鸣山:去云黄而东,山曰‘鸡鸣’。《县志》称‘凉月高秋’,尝有金鸡鸣其上,或曰‘此二皇所遗丹,光形如金凤凰’。”这里的“二皇”是指皇初平、皇初起两兄弟,他们是晋代人;第三种说法始于唐。唐崔智韬逐化虎之妇至此山闻鸡鸣,故名,即为曲折离奇的“虎皮井”故事:“唐崔智韬游义乌,宿双柏驿(双柏驿:在义乌县城东四十步,唐名双柏驿,宋名义乌驿),有妇枕虎皮寝。智韬窃其皮,投井中,妇乃从,适他郡,生三子。智韬登第赴官,再来几十年,偶语及之,妇夜半取虎皮,蒙之成虎,啖三子而去,智韬仗剑追之,鸡鸣不见,遂名其地为鸡鸣山。”

  虎皮井故事从唐人薛用弱著的《集异记》中“崔韬”故事脱胎而来,它和同书中“邬涛”的故事,共同构成清代蒲松龄名著《聊斋志异》中“画皮”故事的原型。

  此外,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与元兵交战失利,撤退到鸡鸣山时,正好是凌晨,群鸡报晓,因名鸡鸣山。

  由此可见,鸡鸣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在义乌人民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鸡鸣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在历史上与众多的文化名人有关。如南宋词人朱敦儒,宋时义乌周姓之始祖、曾任江西抚州太守的周勇,明初义乌神医楼汝璋等等。到了清代,青岩文人刘村人刘元震,写有《游鸡鸣山记》一文,赞美鸡鸣山的美景:“鸡鸣山峙东江之左,屈曲盘旋;来若无因,止若无去;突者若螺,垂者若带。”

  清代刘元震的诗文和民国时的《鸡鸣山》木版画,是老义乌留给今天的我们关于鸡鸣山文字和形象最后的回响。

  鸡鸣山和绣湖,以义乌江为轴,一东一西、一山一水、一刚一柔,它们守望相助,都是古老义乌的文化象征。

  近30多年来,鸡鸣山周围陆续出现了诸如义乌工商学院、义乌教育研修院、义乌第二中学、电视台、报社等一批文化、教育机构,古老文明和现代化光芒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支撑起义乌文化重镇的天空。

  鸡鸣阁由国内著名古建专家、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领衔设计,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美丽天际线的映衬下,塑造了一个现代义乌新的文化地标。

  
编辑: 梁红敏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