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0月19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余依萍)金秋十月,稻香弥漫。全市晚稻陆续成熟,迎来收割,田间一片忙碌景象。10月16日,廿三里华溪谷田园里,农户们正积极组织人力与农机,抢时间、赶进度,确保水稻颗粒归仓。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粮食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冲击,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紧抓农业“标准地”改革和“非粮化”整治两大突破口,持续深化“三服务”,全力扩大粮食生产,全面激发“田间地头”活力。
据统计,今年我市单季晚稻播种面积1.8万亩,连作晚稻播种面积3.36万亩。目前单季晚稻收割进度已过半,连作晚稻预计到11月份开始收割。
农业“标准地”改革提升农田“颜值”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整洁美丽的稻田,能让我们更亲近自然,了解农耕文化,真的太棒了。”国庆期间,佛堂镇龙溪农业“标准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田园音乐会、村歌大赛、农夫集市、稻田迷宫等活动让游人流连忘返,美丽稻园俨然成了佛堂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今年,我市农业“标准地”改革工作以集成“美丽田园”创建为载体,高标准编制全市农业生产力布局规划,分类制定“美丽田园”建设标准,在农业“标准地”原有5项管理指标的基础上,设置“基础条件、基础设施管护、生态环境、农艺技术、农业机械化、绿色防控、地力培肥、质量追溯”等8个维度提升指标。在此基础上,选择大陈镇蓝城、义亭镇枧畴等10个园区规模适度、设施条件较好、产业特色明显的农业基地,率先开展美丽稻园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农业“标准地”8431亩,完成存量认定13847亩;启动集成“美丽田园”建设面积4000亩。
“非粮化”整治让良田回归“粮田”
这几天,在苏溪镇同春村的田畈上,数十名工人正在抓紧清理剩余在田里的杜英、樟树、桂花等苗木。根据事先与苏溪镇人民政府的约定,到今年11月中旬,总共约220亩农田上的花木,将全部迁移拔除,经过改造,再由同春村集体挂牌出租给种粮大户承包经营,因地制宜种植水稻或者旱粮,使粮食功能区农田回归种粮本色。
在同春村开展“退苗还粮”整治的同时,苏溪镇密溪村、花厅村、翁界村耕地上的苗木清迁工作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截至目前,苏溪镇已完成“退苗还粮”整治400余亩,力争今年翻番完成“退苗还粮”整治年度任务。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工作,根据“先易后难、利益优化”的原则,建立清单销号制度,按照流转期限、花卉林木价值、经营状况等因素将非粮化情况分成两类进行整治:明确合同到期的花卉林木等基地,第一时间退出粮食功能区;对于土地流转合同快到期的、花卉林木价值低、经营状况差的地块,与村、业主沟通后,主动清退。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非粮化整治面积9138亩,整治后已种植粮食面积7852亩。
田间地头“三服务”为农户解忧
进入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面对降雨降温等难题,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户现场指导,讲解秋种秋收应注意的事项,全力保障晚稻种植进度和质量。
在赤岸镇上吴村,农技人员正在田间查看连作晚稻长势,指导农户科学开展杂草防除,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除技术意见。
“经过他们的指导,让我掌握了稻田杂草绿色防控的新知识和实用技术,种粮的信心更足了!”种粮大户朱永法说。
连日来,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开展“三服务”,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切实为农户排忧解难。线上主要以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落实农业生产环境管理和农业灾病的远程管控、动态监测、专家会商、灾变预警和紧急指挥调度。线下农技专家以组团式、蹲点式模式,深入田间地头,逐一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推广水稻、旱粮等主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预警,累计服务农户180余家接受各类咨询6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