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21年>最新报道 正文

【浙江日报】反映改革先锋谢高华一生的首部长篇报告文学出版

发布时间: 2021-03-19 09:05:43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严粒粒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2021年3月19日《浙江日报》8版

  学习百年党史,回顾来路坚定信仰,致敬先锋砥砺前行。

  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近日,首部反映改革先锋谢高华一生的长篇报告文学《改革先锋谢高华:一个勇于担当的共产党人》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还原了谢高华一生的经历,特别是他在义乌、衢州两地的改革实践过程。两位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孙侃和衢州日报原资深记者邹跃华在多年跟踪采访、史料搜寻整理的基础上,还原了一个有信仰、有胆略、有智慧、有激情、有担当、有作为的基层党员干部形象,艺术再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记者:有关谢高华的新闻报道,与义乌发展相关的书籍、电视剧非常多。与前作相比,这本书的亮点是什么?

  孙侃:2018年底,谢高华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后,创作工作就启动了。此书是我和衢州日报记者邹跃华合作的。我写这类作品经验多,他资料多,我们两个人就各自发挥长处。

  这个任务很光荣,谢高华非常值得写。但是在写的过程当中确实碰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把原有的内容再重复一遍,更不能简单地把资料汇总,肯定要有新的发现。

  谢老和义乌的故事广为人知,但是他的一生,绝不仅限于此。就像珠穆朗玛峰是伫立在高原上的高峰,不可能平地而起8000多米。谢老之所以成为“改革先锋”,有更多背后的逻辑。

  这本书最大亮点,就是更多地去关注了义乌之外,包括谢老在衢州的经历,甚至他的幼年、青年时期生活,去研究他精神上一脉相承的东西,去把那些遗漏的点点滴滴、那些闪光点,一点点地找出来。

  记者:那一定挖掘了不少新故事。

  孙侃:按照谢老的工作路线,我去了义乌,也去了衢江、龙游、乌溪江水库、铜山源水库等地方。也见了很多人,他的哥哥弟弟、亲戚朋友、家人同事,还去拜访了他本人。把能找的都找了一遍。

  有的事情虽然有相关报道,但都不尽详细。许多内容、细节,都是新挖出来的。

  比如有个乌溪江引水工程背后的故事,就是他弟弟讲的。当时做工程承包,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挖土、搬土工程,都利润可观。那个时候他弟弟也有这个想法。周围人觉得这太容易了,一家人好办事,就让他赶紧和谢老说。结果谢老一句话怼回去,“只要我还是总指挥,就不可能承包给你这个东西”。

  再比如谢老当年任衢州市常务副市长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80多岁了。家里想用公车带她去看个病,他不肯。母亲想从老家去城里看看,要动个车,他也不肯。最后还是弟弟推着车送老母亲进城的。

  还有,他去义乌之前,在衢县工作。当地老百姓穷,没饭吃,他就打借条借粮食,钱从工资里扣。到最后,工资不够扣,他就写检讨,为了老百姓接受组织批评。

  这些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真实故事,书里还有很多。它们此前从来没有出现在任何报道中。

田头午餐会,中为谢高华。

  记者:书中的人物有名有姓,故事情节翔实。有艺术化的成分吗?

  孙侃:虽然报告文学有时可以渲染虚构,影视作品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所有人物、地名、时间、事件必须真实。

  首先,他这个人大家太熟悉了,不允许虚构。另外,他的事迹那么感人、丰富,也完全用不着去虚构,只要在海量的真实事件中去选择就足够了。

  为了让书经得起推敲,我们带着初稿去衢州、义乌,找他的秘书、办公室主任核实、补充内容,对每个小细节都一丝不苟。

  记者:艺术源于生活,他的生活已经足够戏剧化了。

  孙侃:或者说非常真实。谢老敢于担当,却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有他的喜怒哀乐。

  书上写到了他的失败。他想在义乌放开猪肉经营,因为政策不允许被否决了。还有他的失落,因为允许衢州农民市场化卖柑橘被点名批评。他很难受,这是为了让农民多赚钱,怎么就被批评了?全部统销,价格实在太低了。

  他也有遗憾。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张那天,为了低调,他特意要求不要大张旗鼓放鞭炮,自己也没去剪彩。二期扩建时,他要调去金华了。临走前和组织上要求,希望弥补当年缺憾,开业那天能去剪彩。结果他被拒绝了,理由是到时会有新的县委书记去现场。所以,尽管他为义乌做得够多了,心里还一直觉得亏欠了义乌百姓。

  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根据扎实的采访还原的。写人物忌讳写成“概念化”“标签化”的人。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干部,他一定会碰到很多问题。只有写出这些,才能写出一个好看、真实的人。

  记者:您在后记中说,创作后对谢高华有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怎么理解?

  孙侃:确切地说,是从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认识。

  最初的情感是敬佩。一开始,义乌的朋友总是热情地带我们到处看,越看越觉得谢老确实了不起。但这种理性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的。

  当活灵活现的细节一个个被挖掘出来,我的情感开始沉浸在他的状态里。我经常在写作过程中,碰到他在几经思考、反复斗争,最后拍板的某个故事时,会突然停下来,傻在那儿。我确实被他征服了。

  结束写作后,我又恢复到理性了。这是起初理性的升华。我看到了他身上凝聚着的共产党员特质。明明那么瘦小,胃不好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却身负改革者的担当、思想者的远见、实干家的执着。

  我甚至认为——也许不一定正确——谢高华和其他改革先锋比如一些企业家相比,是不一样的。他的改革初心、他的豁出去,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地方经济发展。

  不知道读者会不会和我一样,对谢老产生这样的认知起伏。

  记者: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近期,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您觉得这本书能够达到怎么样的教育意义?

  孙侃:要学习谢高华的精神,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党员,也适合普通的群众,甚至青少年来读。

  特别是年轻干部,如果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谢老对照起来,一定会有所触动,能学到怎么做事、为谁做事。从青年到中年,再到退休,一路下来,谢老的事迹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普通群众看了这本书,会了解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样子。谢老回衢州工作后,住的地方是背阳的,但是他从来不提这个事。后来被人发现,领导怎么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才给换了住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人对共产党员的认识扁平化,不知道他们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样的。谢高华会是一个使人由衷敬佩的榜样。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