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今日话题 正文

百年小学是去是留,都不能影响朗朗书声

发布时间: 2021-08-24 09:27:26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高路

  和中国许多乡村小学一样,始建于1905年的浙江诸暨东白湖镇斯民小学,随着斯宅村适龄儿童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逐渐离开村庄,生源日益萎缩。目前全校六个年级共有学生64名,一年级只有8人。

  据央视报道,去年暑假前,当获知新学期一年级本村只有三名孩子报名时,斯民小学的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希望能够留住他们的学校。斯民小学把招生范围扩大到整个诸暨的想法,获得了诸暨市教体局的大力支持。去年秋天,有14名家在诸暨的孩子来到斯民小学,全部住校。

  一个很漂亮的山村,一所很漂亮的学校,缕缕书香传承百年,如果无法继续下去,的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仍然坚守在岗位的老师,对学生和学校充满不舍和眷恋,他们与当地村民和孩子们结成了深厚的情谊,这份感情不是那么容易抛却的。志愿者们为了留住学校而默默奉献着,同样令人动容。

  事实上,类似的去与留选择,不是斯民小学才有,而是全国不少农村小学面临的共性问题。村小的萎缩是和城市化进程同步的,这是时代前进中伴随的现象,不能归错于谁,更不用有愧疚心理。新旧交替,必然有所取舍,能留是好事,去了也未必是坏事。

  斯民小学能留住自然好,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上学,不用跑那么远去上学,不用早起,不用住校。且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承载着村民们深深的情感。

  留不住也未必是坏事。设施落后,学生太少,显然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对学生而言,它不会是最好的选择。若它被撤并到更大学校,则小伙伴们也会多一些,教育资源也能更丰富一些。

  所以,给斯民小学的选项不妨多一点,多听听老师、孩子和村民的意见。当地教育部门已经给出试点方案,允许其在全市范围内招生,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那么不妨观察一下效果,再下结论,大可不必着急。若试点结果仍生源稀少,就应该坚决撤并,以便教育资源更加优化。

  不管最后是去还是留,只要现在这个学校存在一天,师资力量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就不能含糊,对孩子们的教学就不能马虎。只要现在这个学校存在一天,就要着力解决留守儿童的现实困难和家庭的后顾之忧,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放心。(高路)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