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9月16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晓)义乌是流动人口大市,有超过150万“新义乌人”在这里创业就业,是本地常住人口的两倍左右。
那么,当“新义乌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该如何高效妥善地化解?
为此,义乌市民政局与社会组织总会创新请来了他们的“娘家人”,携手全市26个商协会、律师等社会力量成立了“义乌商协会阳光调解工作室”。该工作室进驻市矛盾调解中心近1年来,取得了目之所及的喜人成果。
早些年,王汉(化名)随家人一同来到义乌创业,起初基础扎实,自己的饰品生意也一直非常稳定。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十分依赖外贸的他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导致之前欠供货商龚先生的10万块钱,一直无力归还。
“我一直很信任他,所以也就没把事儿闹大,但后来王汉一直躲着我,一躲二躲就过了2年多。”龚先生说,他希望通过协商的形式要回这笔钱,才没有选择去法院起诉,他很清楚,王汉没有还款能力的话,即便是起诉了自己也无法拿回这笔钱。
今年4月,龚先生将此事反映给了义乌市矛调中心,在得知情况后,中心迅速与义乌商协会阳光调解工作室取得联系,希望通过商会出面来调解此事。
“很显然,王汉是自己出了状况,才无力归还欠款。”义乌安徽商会副会长、调委会主任杨贵通过多番了解,发现王汉经营情况确实出现了问题,名下的名牌轿车也被迫变卖换成了几万元的代步车,2个孩子的抚养也给他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随即,杨贵与商会一同出面对王汉的经营思路进行了调整,并介绍了一些客户,这让一度“贫血”的王汉再次有了“造血”的能力。
渐渐地,在老乡的帮助下,王汉打开了心结,主动与龚先生承诺还款期限,并重拾继续在义乌奋斗的信心。
商事纠纷商会解,老乡困难老乡帮——正是这个思路与初心,义乌市民政局社会组织总会创新性地鼓励商协会参与社会矛盾调解,并于去年12月率先在义乌市矛调中心成立工作室,推动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努力提升社会服务专业水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我们还通过小圆桌、沙发替代办公桌椅,鼓励乡音对话等暖心沟通场景,推动纠纷双方‘破防’,很多时候商协会中阅历丰富、调解经验老道的成员还主动走进纠纷双方的生活中,切实为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义乌的温暖。”义乌市社会组织总会副秘书长杨兴隆说。
办好一个案子、化解一个矛盾纠纷,赢得的是人民群众的赞,温暖的是创业就业者的心,留下的是对商协会的情。目前,义乌商协会阳光调解工作室已严格落实人员、组织、制度等,细化矛盾排查、无争议事项、调解方案、调解结果等具体工作内容记录与归档,采用“轮驻”和“常驻”方式,支持商协会调解组织或调解员进驻义乌市矛调中心,入驻志愿者也从最初的20多人增加至如今的60多人,化解涉市场经营户、民营企业间等适宜人民调解的民商事纠纷。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参与调处矛盾纠纷728起,成功化解325起,为法治义乌、平安义乌建设作出了出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