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9月24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晓)乡村文化,辉煌过也沉寂过,却每时每刻渗透在人们的骨子里,对于淳朴的义乌苏溪镇苏港村石塘自然村村民更是如此。在传承文化脉络、建设精神文化家园的需求下,石塘文化礼堂应运而生。
2021年初,石塘村民期盼已久的石塘文化礼堂正式投用。该文化礼堂占地面积627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余平方米,采用中西结合现代化建筑风格。乡村文化礼堂建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打通了主流价值引领和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的“最后一公里”,助推美丽城镇人文美建设。
永恒印象构筑村民记忆场所
为什么叫石塘村?石塘文化礼堂管理员陆剑峰当起了“导游”。石塘村始祖楼元飏在迁居前已买下此处两块山地,并在石塘角东边挖了一口池塘。池塘东面全是岩石,池塘水清澈见底。楼元飏迁至石塘后,村民取水用水都在岩石上,后来人们把此塘叫作石塘,并把这个村庄叫作石塘村。2018年,石塘、木城、东湖门三个行政村合并,组成了新的中心村——苏港村。
“解说词”刚讲完,一幢米黄色的中西结合现代化建筑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我们村文化礼堂。”陆剑峰带记者走进大门。只见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文化礼堂内宽敞明亮。这里,既有静态的文化长廊,展示着“历史沿革”“人才榜”“家风家训”“文艺队伍”等内容,还有动态的“春泥计划”亲子活动区、阅览室、活动室、幸福讲堂……为村民提供文化学习的场所。
留住历史,才能望见乡愁。跟随陆剑峰的脚步,登上文化礼堂的二楼。扶梯墙面上的“石塘大事记”,将石塘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村民捐献的历史遗物、婺剧戏服、民俗器具等老物件展陈,以及婚俗博物馆、文艺馆、南货店、黄酒店、豆腐店、裁缝店……那些老一辈石塘人永恒的记忆,在二楼的文化长廊中再次还原,置身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
文化礼堂,不仅能存放乡村记忆,更能延续文脉。在石塘文化礼堂,散落乡间的民间技艺、民风民俗、传统曲艺重新得以传承、发扬。
岁月如歌构筑村民精神乐土
总人口280余人的石塘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文艺村,村里文艺能人众多,有数支文艺团队。不过,一直以来,缺少场所是村民们的心病。热爱文艺和传统文化的原石塘村党支部书记陆伟刚也一直惦记着这个事儿,早在2016年旧村改造时,他便萌生了建设文化礼堂,将其作为传承传统文化阵地的想法。
2019年初,石塘村启动文化礼堂建设,时任苏港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兼监委主任的陆伟刚不断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建设。经过2年的施工建设,这座“群众盼着建、群众想着建”的文化礼堂落成了。
文化礼堂建成后,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汇演、婺剧大戏……一场场不同特色、别开生面的活动,为村民们送上一道道文化盛宴,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如今,石塘文化礼堂已成为村民开展文体活动、传承婚俗文化的热闹之地,更是村民的精神家园。
“村里自从建起文化礼堂后,不仅办起丰富多彩的活动,村里的文艺骨干们找到了舞台,还让邻里关系更为和睦。”陆剑峰说,早在1966年,石塘村就创办了剧团,当时也称“俱乐部”,有演职人员30余人,编排了婺剧、样板戏《三月三》《红灯记》《春梅》等为代表的剧目,多次参加苏溪镇周边村演出,名噪一时。现在,有着1700余名户籍人口的苏港村重新组织起了合唱团、舞蹈队、腰鼓队、婺剧乐队、乒乓球、篮球等文体队伍,让文化礼堂天天充满欢声笑语,受益的还包括4000余名外来人口。
移风易俗构筑乡村文化特色
农村文化礼堂是凝聚文化、传承文化的精神家园。石塘文化礼堂,还承载着一项新的功能: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
在石塘文化礼堂的二楼,记者偶遇从隔壁村前来参观学习婚俗文化的胡女士一家。“传统的婚俗包括说媒、卷包、定亲、送日子……办喜事的流程和需要的物品都介绍得明明白白,真好!”胡女士边看边用手机记录,她说,下半年家里要办喜事,听闻石塘文化礼堂里有婚俗博物馆,特意过来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少人知道义乌传统的婚礼习俗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大家的经济条件好了,农村红白喜事兴大操大办,满满一桌菜吃得少剩得多,不仅浪费还增加了经济负担。”陆剑峰介绍,目前石塘文化礼堂正在打造“移风易俗”的婚事新办主题文化,让传统婚礼特有的喜庆气氛和浓浓的乡土气息融合在一起,将传统婚俗文化代代相传,引领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办婚礼,走进礼堂树新风”。除针对农村青年婚庆需求打造文化礼堂外,苏港村也在积极谋划吸引婚庆商家到苏港村,提供匹配的“一站式”婚庆服务,赋能村集体经济发展。
“文化礼堂投用后,已经有不少村民向我们预定场地,打算在文化礼堂办婚礼、升学宴。”陆剑峰说,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传承和发扬流传已久的传统婚庆文化,并将喜庆热闹的气氛和浓浓的乡土气息融合在一起,用健康文明的方式代替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弘扬“以简朴为荣、以节约为美”的社会新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