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探寻义乌文化印记——五年来文化领域精彩瞬间采撷

发布时间: 2021-12-28 09:39:02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卢丽珍 傅柏琳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一拨拨游客参观陈望道故居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典籍

桥头遗址中保存完好的人骨架

廉政婺剧《徐文清公》

陈望道故居

丹溪文化园

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婺剧现代戏《义乌高华》

正在修缮的倍磊报本祠

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义乌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文化悠久。有“颜乌葬父”的孝义文化;“出六进四”的信义文化;“鸡毛换糖”的创业文化;“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的开放文化。这些文化种子在乌伤大地孕育生发,彰显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五年来,我市不断挖掘文化资源,着力保护历史文化,促进公共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全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的文化视角实现我市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开辟了发展的新途径。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义乌文化正以不可抵挡的魅力牵引世人的目光,正以昂首阔步的自信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传承红色文化延续革命精神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它具有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虽是寒冬时节,但走进分水塘村陈望道故居,在村口广场不时可以看到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进入。“在这里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可看、可听、可参与,一天下来受益匪浅。”一名来参观的游客说。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红色文化反哺分水塘村,红色产业经济成绩喜人。2018年,陈望道故居共接待红色研学活动团队和游客超16.5万人次;2020年,陈望道故居共接待红色研学活动团队和游客超17.5万人次;2021年截至目前,陈望道故居共接待红色研学活动团队和游客超19.5万人次。

  数据的背后,离不开这五年分水塘村从文化方面入手发掘红色文化线,从自然景观入手提升绿色生态线,传承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红色力量。尤其今年是建党百年,要传承红色文化,学好党史,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挥好。

  “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市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绽放新光彩。

  据悉,我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体系为“3+2+2+X”,即3基地、2线、2馆、X个点。“3基地”:陈望道、冯雪峰、吴晗故居红色教育基地;“2线”:上溪、大陈两条红色旅游线路;“2馆”:革命烈士事迹展示馆、党史陈列馆;“X个点”:包括镇街烈士陵园(8处),建筑类革命文物(3处),其他已经灭失、没有纪念设施留存的红色资源点(14处)。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之光

  文化遗产镌刻着城市记忆,延续着城市文脉,彰显着城市特色。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今年,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非遗活态传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入选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我市金华道情和义乌红糖制作技艺入选两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91处,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1000余件套,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3项。

  当好保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就要激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生命力,让宝贵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相遇。2019年,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合作制作了20集纪录片《义乌通史》,全面反映义乌一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是一部结合不同历史情境,客观呈现其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表彰义乌历史上优秀的人物和文化,揭示义乌发展背后的历史因素,梳理和展现源远流长的义乌文化和义乌精神的纪录片。

  “它填补了我国影像版地方通史纪录片的空白。”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它每集有不同的主题,涉及发展起源、贸易经济、人文思想、军事科学、文化遗产等诸多方面,呈现了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顽强拼搏的义乌。“《义乌通史》是一部值得翻阅的书籍,让市民了解义乌历史,把义乌故事一代代传承。”

  时代的加速度,也催促着人们去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之光,不让城市的文脉中断,让城市的精神永存。

  打造“文化地标”擦亮“城市名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地标”则是这个灵魂的外化物和可视符号。文化地标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品位的浓缩,能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12月1日,中国商业与贸易博物馆库房区域工程正式完工,这里即将成为文物藏品们的“新家”。中国商业与贸易博物馆总投资63098万元,地上建筑面积35284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主要布置自然展厅、义乌历史与文化展厅、小商品市场发展史展厅、古代商业贸易展厅、当代贸易展厅、临时展厅、义乌民间收藏展厅及库房藏品区等功能用房。

  经济让城市强大,而文化让城市伟大。放眼每个繁华大都市,每个地方都有代表性的标志建筑,诠释了城市的发展使命和鲜活形象,发挥着巨大的能量作用。紧接着,义乌大剧院启动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还擦亮了义乌“城市名片”。

  此外,义乌桥头遗址在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重点项目和“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2020年12月列入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录。

  “接下来,我市将有序推进桥头遗址考古发掘,高起点规划遗址保护,高质量开展学术交流和宣传,高标准启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要将桥头遗址建设成为“上山文化”样本、义乌文化旅游金名片、新时代义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识。

  创作精品佳作繁荣文化事业

  文艺精品创作,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过去五年,我市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大大提升了文化竞争力,扩大了义乌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义乌故事、义乌声音、义乌画面正借着精品佳作的“翅膀”,从乌商大地飞向全国。

  2017年,电视连续剧《鸡毛飞上天》着眼大时代、大主题,讲述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三代义乌人的创业故事,获得口碑和收视率双丰收,斩获“白玉兰奖”“牡丹奖”等多项大奖,并入选国家“五个一工程”,网络点播高达46亿人次。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银幕荧屏流光溢彩。同年,廉政婺剧《徐文清公》在金华中国婺剧院、杭州剧院成功演出。道情《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入展2019年第五届“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展演。

  影视文化产业欣欣向荣,带动了文艺工作者以生动笔墨讴歌义乌发展,以工匠精神雕琢文艺精品,为全市人民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丰盛的文化大餐。

  今年,婺剧现代戏《义乌高华》作为唯一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题材的作品,在杭州剧院倾情上演,且“四个允许”片段登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近五年来,一大批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应运而生,好评如潮。中宣部、文旅部授予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铁血国殇》《赤壁周郎》荣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可以说,五年来“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为乌商大地增添了满眼春色。

  保护传统村落守护文化之根

  传统村落是调节精神生活与唤起情感记忆的家园。传统村落形态之美、个体与土地之间的亲近,都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生活状态。

  12月24日,记者走进佛堂倍磊村,在修缮中的“精神家园”——倍磊报本祠内,村民正有序协作、加赶进度,而另几位村民正在闲话家常,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据悉,为保留村落传统格局,保护文保单位和传统风貌,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挖掘村庄特色文化,围绕“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目标要求,实施古建保护、文化挖掘、环境修复、村庄整洁、旅游拓展等综合措施,让古村落重新焕发新活力。

  截至目前,我市有19个传统村落,其中包括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5个省级传统村落和1个金华市传统村落。19个传统村落有7个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倍磊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田心、朱店、乔亭、何店、陇头朱、红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有人说,传统村落的保护就是要让人们重拾乡愁,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义乌,“自发、自主、自动、自觉”地将传统村落保护融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包容,让今人、后人记住了那一缕乡愁。

  而经过历史和岁月的磨洗,传统村落这一浸润在群众血脉之中的文化,必将如陈年佳酿一般,散发出更迷人的醇香。

  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目标鼓舞人心。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主动作为,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和文旅项目建设,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新局面,在新时代义乌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