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海纳(义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治理“白色污染”配套资源化减量的深加工区,看到一条宽宽的传输带将分拣后的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快餐盒、塑料餐具等送入一个像水泥搅拌机一样旋转的“巨桶”中。这些废旧塑料通过净化、分离、粉碎和造粒等多道工序后,变成可供循环使用的塑料粒子,作为下游工厂生产的原材料,实现发泡废塑料高效全利用。
“苏溪镇电商、物流、彩印、高新光伏、服饰企业较多。根据测算,工业、生活、农业等领域产生的发泡塑料混合垃圾每月约有500吨。这些垃圾体积大、重量轻,属于低值垃圾。如果把低值可回收物分出来,垃圾减量化的效果会很明显。”义乌市苏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上半年,浙江智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重组为海纳(义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设置工业垃圾统一收集资源化分拣功能区、大件(园林绿化)垃圾统一收集拆解处置功能区、再生资源全品类回收体系、治理“白色污染”配套资源化减量的深加工区四大功能体系,各功能配套运营基本完善了源头垃圾资源化分类配套收运系统。
今年2月,海纳(义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治理“白色污染”配套资源化减量的深加工区投入使用,一套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使发泡废塑料(废泡沫、珍珠棉)“华丽变身”,成为工艺品的原材料。目前,该系统一年可回收利用6000吨发泡废塑料(废泡沫、珍珠棉)。
“这个项目投入运营后,苏溪镇范围的废泡沫及塑料垃圾全部回收进行深加工利用,制造成泡沫及珍珠棉出售,基本解决了辖区内混合塑料垃圾的去向问题。”海纳(义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小军说,每1.05吨发泡废塑料(废泡沫、珍珠棉)可制成1吨再生塑料颗粒,其市场售价5000元左右,真正使“白色污染”成为“白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