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出货高峰期,每周约有2—3万个休闲包,通过市场采购拼柜的方式出口到南美。我们9月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12月底。”11月8日,在经历了疫情冲击下的订单断崖式暴跌后,义乌阳光包业总经理鲍剑玲告诉记者,今年公司的外贸订单迎来强势反弹,现在台州的工厂每天都在赶制订单,全年订单总量预计同比增长15%。
据已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是箱包制造第一大国,箱包出口在全球市场的占比接近40%。其中,义乌作为全球小商品集散地,是全国最大的箱包销售流通基地之一,产品畅销欧洲、中东、南美、非洲等地区,年销售额近200亿元。不过,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旅游业遭到冲击,我国近两年的箱包出口状况也不复以往繁荣,义乌市场箱包行业出口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
今年,随着全球多国放开疫情管控,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境外消费者对旅行包和行李箱的需求大幅增加,义乌箱包出口也再度迎来了黄金期。另外,由于箱包整体平均单价的提高,其出口金额增速也大幅提升。据义乌海关统计,2022年1-9月义乌市出口箱包112.34亿元,同比增长72.9%。
下半年:箱包出口淡季不淡
义乌箱包行业主要集中在国际商贸城二区市场,共有箱包商户2300多家,鲍剑玲的阳光包业就是其中之一。8日上午,她一早就在店铺里忙碌起来,给国外的客户发样品,安排仓库出货,一切井然有序。
“在疫情最谷底时,我们外贸出口下降了50%。”鲍剑玲表示,难捱的时期,更多企业是通过降低产能以及外贸转内销等方式维持基本运营。今年外贸订单的强势增长让他们重新获得了生机,全年有望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不同于其他行业,箱包行业是个大类目,可细分为旅行包、商务包、休闲包等多个小类目,鲍剑玲出口的产品以休闲包为主,面对的是非洲、南美等地的客户。按照疫情前的行情,现在是休闲包的淡季,但今年行情一反常态,淡季变成了旺季,这归功于国外放开疫情管控,旅游市场复苏等利好因素影响。
“去年,南美的客户基本上没下订单,主要是当地疫情管控,很多消费者取消旅行。学校停课,很多学生在家里上‘网课’,对箱包的需求降低。”鲍剑玲给记者展示了客商发来的微信,今年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国逐步放开隔离措施,恢复经济活动,民众重新背起背包开始旅行,学生也可以前往学校上课,各类箱包的需求得到充分释放。
眼下,尽管境外采购商暂时来不了义乌市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下单采购箱包。“老客户通过微信视频看样、下单,新客户通过外贸公司下单。每个款式起订量为2000个,生产周期需要1个月时间。”鲍剑玲说,由于疫情防控期间整个产业链的供应和自家工厂产线上的工人都有所萎缩,因此在箱包外贸市场强势回暖之际,目前处于“产能和供应链都还匹配不上”的阶段,企业当下的整体产能仅恢复到疫情前的80%左右。
按照往年惯例,鲍剑玲在行业淡季时,都会提前设计一些新品,然后发给客户看样,如果一款产品评价高,则会批量生产,这就是提前备货。今年,由于疫情和产能的关系,企业已经无法腾出时间备货,新品的开发也跟着延后。“疫情常态化下,传统的淡旺季行情基本被扰乱,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抓紧适应贸易新模式。”鲍剑玲说。
上半年:拉杆箱海外需求走高
箱包回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外经济和需求的复苏。当前,欧美多个国家放开了对旅游业及商业的限制,随着旅游出行等户外活动的增多,对拉杆箱的需求更多。
从今年5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份,拉杆箱出口就特别旺,每天可以装5-6个集装箱。越华箱包老板娘苏燕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美的客户率先返单,颜色鲜艳奔放的拉杆箱采购最多。刚刚10月份才把货出完,现在旺季行情告一段落,他们也要准备明年的新款。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今年海运费稍有回落,但仍然处于高位,从宁波舟山港至南美航线,每个集装箱的费用在8000美金至9000美金,拉杆箱属于体积大的“抛物”,每个集装箱只能装下1000个成品,很多客户的利润都被运费“吃掉了”,只能提高销售价格,最后由当地消费者买单。
“现在,我们把拉杆箱分拆为12件套,体积比成品小了一大半,每个标准集装箱可装组装5000个拉杆箱的套件。”苏燕霖告诉记者,半成品的拉杆箱被运往南美各国,由当地的工人进行组装加工,然后再拿到市面上销售。这样一来采购商的利润有了保证,消费者也能买到价格实惠的拉杆箱。
面对箱包出口的反弹。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箱包行业商会会长柳圣高认为,中国箱包海外爆单还是因为具有突出的性价比优势。他表示,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箱包产业已经培育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配套设备、人才、原材料以及设计能力等,产业基础好,实力过硬,经验丰富,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得益于国内扎实的箱包生产和设计能力,中国箱包在价格上也有足够大的优势,这也是海外消费者非常看重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