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月18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晓)临近年关,义乌将解除城区烟花燃放“禁令”的传言就开始活跃,但随着1月18日,义乌“禁燃”通告的发布,流言不攻自破。
不过,细心的市民注意到,呼声年年有,今年特别高,即便是习惯了义乌城区“禁燃”多年的人,也抱有一丝解禁的希望。这无非是三年疫情一朝“放开”,祈盼爆竹声声、年味回归的愿望更加强烈,对熬过疫情梦魇后的憧憬更加丰满。
也难怪这段时间有关燃放烟花爆竹的话题持续登上热搜。一边是山东东营、滨州,辽宁大连等地率先明确个别区域、时间段可以燃放烟花爆竹,杭州官宣适度扩大允许燃放的范围,并将组织新年烟花秀;一边是北京、上海,以及金华宣布继续禁燃,甚至出现河南城管用灭火器对准违规燃放的“加特林”这样的闹剧。
那么,义乌为什么要继续划定烟花爆竹的燃放“禁区”?过年的烟花爆竹被“禁”之后,该“放”的又究竟是什么?
首先,记者梳理了一下网上呼吁解除“禁令”的理由,主要认为热闹、带劲儿的鞭炮声声,灿烂夺目的烟花朵朵可以驱散疫情的心理阴霾,还可增加久违的年味,另外烟花爆竹中的硫磺等成分可以杀死空气中的病毒。
然而,事实经验证明,烟花爆竹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各类火灾、人员炸死炸伤时有发生,因此追逐年味的前提始终是安全第一;其次,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不能“消毒”,反而会危害呼吸道健康,二氧化硫浓度过高还会引起或诱发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并且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有关监测显示,烟花爆竹燃放时,颗粒物PM2.5瞬时浓度可达3000ug/m³,时均值可达1798ug/m³,能把全年的PM2.5浓度拉高2-3ug/m³。
此外,平安义乌、生态义乌等系列工程需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对烟花爆竹倘若禁而又放,缺乏科学调整的依据,反而极易因政令“翻烧饼”影响了公信力。
“禁”了烟花,该“放”什么,才能驱散疫情阴霾,品味多样年味?记者认为,大可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让过年“热”起来,构建多元共享、触手可及的商业、文旅消费场景让趣味“多”起来,这些都能为团圆幸福的春节添彩添乐。
例如,义乌建有约400家农村文化礼堂,不少村子都会用好这一精神文化家园,连年举办喜闻乐见的“村晚”,开办年味市集,赤岸乔亭等村还添置设备开设了“云上村晚”,全村参与、跨界共享精彩年味。再比如义乌的迎龙灯、踩高跷、叠“红粿塔”等传统文化活动,以及“非遗过大年”农民画展览、元宵喜乐会等精彩活动,都能让群众在春节期间有盼头、有劲头,更能“凑兴头”。
同时,打造“家门口”的多样消费场景也十分重要。去年12月,义乌率先官宣为留义过年的“新义乌人”准备了500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后续又跟进推出,为一同来义的外地家属也准备了1000元家庭红包。不少本地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也陆续推出优惠举措与福利活动,感受义乌山水,畅享义乌市场“买买买”。春节期间,还有《流浪地球2》等一众国产优质电影即将上映。那么,做好相关行业的服务与监管,让大家春节期间相伴出游、携手购物、并坐观影,都能为过个祥和年、幸福年加分。
如今,国内多地陆续挺过“阳峰”,拉动内需、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势在必行。与追求转瞬即逝、随风而去的烟花爆竹相比,让年味更丰富多元、更绿色环保,才更有意义也更为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