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2月22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荟颖)“自己家里先做好分类,带到这里就可以直接投入垃圾箱了,不过装厨余垃圾的袋子可不能直接投入易腐垃圾箱。”租户冯先生打开袋子将厨余垃圾倒入易腐垃圾箱,又将装垃圾的袋子放进了“其他垃圾”分类箱。居住在义乌市苏溪镇徐樟塘小区两年多的冯先生已经非常熟悉并习惯了垃圾分类。
在徐樟塘小区,做好垃圾分类早已成为每一位居民的生活自觉。据了解,徐樟塘人口密集,虽然户籍人口只有200多人,但这里的常住人口有着1400多人。近年来,经过各级部门和村民们的合力共治,小区整体形象全面提升,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建立楼道长制度,所有小区居民一律签订楼道和门前保洁责任书。同时,小区还运用不同载体,多途径加大垃圾分类和环保宣传,增强户籍居民和外来建设者的环保意识和公民道德素质。
自2018年开始,在做好全体居民的垃圾分类同时,徐樟塘村民还自发组建了一支由12名妇女志愿者为主,各户居民参与的垃圾分类监督员队伍。每天早上6点至晚上8点30分,垃圾分类监督员都会在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义务轮岗,督促前来投放垃圾的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并开展垃圾分类宣讲。
通过自主参与垃圾分类监督,以一家一户带动邻里亲友,以房东带动租户,形成了人人知分类、人人会分类的民风,小区垃圾分类准确投放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我们家里使用的就是两分垃圾桶,给租户也会提醒督促用两只垃圾桶分类装不同的垃圾。”徐樟塘小区妇联主席骆勤笑着说,“现在大家的分类意识都很强,连家里4岁的小朋友都会主动把垃圾分类放到不同的垃圾桶里。”
村民金菊艳除了将垃圾做好分类,会在家将简单的厨余垃圾收集发酵后用于浇花种菜。“我用淘米水和厨余发酵水浇花浇菜,花都长得更好,菜也很有机不需要化肥了。”金菊艳还与几位居民一起创编了垃圾分类文艺小品,每逢节假日在徐樟塘村文化礼堂表演分享给居民。
在垃圾分类中,会有不少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垃圾分类监督员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将居民投放的可回收垃圾收集起来,由村里的一对聋哑夫妻整理收取,回收垃圾所得可以帮助他们贴补家用。“我们聘请了聋哑丈夫担任保洁员,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回收垃圾每月还可以为他们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徐樟塘小区支部书记张冰说,“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村里收入较低的特殊群体能够在家门口就业,还有部分额外收益帮助他们提高收入,一举两得,也得到了广大居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