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向春而行。毗邻佛堂大道的江东街道马村,田间地头郁郁葱葱,见证着欣喜的变化。
在这个山环水绕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叫马忠德的平凡英雄。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和家人过着安定的乡村日子;然而他令人敬佩,既是退役军人,又是救火英雄,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村里人每每提到他,都会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
“你来啦!”站在马村文化礼堂门口,马忠德向记者招手,露出腼腆的笑容。眼前的他虽过了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身姿挺拔。
奋不顾身,他“逆行”闯火场
1973年,21岁的马忠德从部队退役回到义乌。“去救火只是一种本能反应,我恰巧碰上了,谁遇到这种事都会冲上去。”问及2019年盛夏的救火经历,马忠德谦逊地说。
对于自己勇闯火场的行为,马忠德不以为然。但无情的火灾,在他的双臂“印刻”了一道道鱼鳞状的伤疤,至今仍会感到疼痛。“我是退役军人,部队的光荣传统不能丢。”马忠德不后悔在那一刻作出的“逆行”选择。
那天傍晚,马忠德像往常一样带着孙女在家中玩耍。突然,他听见门外传来一阵“着火了,快救火”的呼救声。马忠德立即将孩子交给老伴,火速跑出家门。与他家只隔了三四十米远的一幢4层楼房发生火情,家住二楼的租客正在楼下求救。闻讯赶来的村平安服务队队员和村干部拿着灭火器帮忙灭火。
看到这一幕,马忠德毫不犹豫地冲进楼房。起火的位置是在出租房二楼的厨房,租客在做饭过程中,因液化气灶连接管没有拧紧,导致液化气泄漏,进而起火。灭火期间突然发生一次小爆燃,马忠德因躲避不及被火烧伤。“我就听到‘嘭’的一声,整个人被弹下楼了。等我反应过来时,人已被烧伤。”他说。幸运的是,在众人的通力合作下,火势没有继续蔓延。由于马忠德等人及时灭火,为消防员的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
无怨无悔,他总是冲上前
烧伤面积达15%,头发被烧焦,双臂、脖子和背部大面积烧伤,住院治疗一个月……面对救火带来的影响,马忠德无怨无悔。
“这就是他的性格,看到别人需要帮助,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妻子何香菊说。得知丈夫灭火受伤,她并没有很惊讶,更多的是心疼。“他当过兵,一直都有强烈的正义感,有责任心、敢担当。”何香菊说,马忠德救火已不止一次了。前些年,遇到邻村发生火灾,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去救火。每次救火后,他便悄悄离开,村里鲜有人知道他救人的事迹。
最让何香菊印象深刻的是20多年前的一次救火经历。那天凌晨1点多,马忠德得知隔壁村着大火,立马起床跑出家门,通过村广播叫人,最终带了100多人赶去救火。“我也问过他为什么这么拼命,他说换作其他人也会这么做。只是他当过兵,反应比别人快一点。”何香菊说。
“面对危急时刻,退役军人的责任担当,我一直铭记在心。”马忠德坦言,“因为自己受伤住院,家里作息时间打乱了。看着老伴忙里忙外,心里内疚,非常感谢家人的谅解!”
热心助人,他把帮人当成习惯
“脱下军装,本色不变”,这是马忠德的人生信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
1969年,马忠德选择参军入伍,并成了一名卫生员。服役期间,他勤学苦练,吃苦耐劳,掌握了不少本领。返乡后,马忠德会为村民讲解保健、慢性非传染病防治等健康知识,帮助大家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在邻居们眼中,马忠德是个热心肠的人。有一次,80多岁的邻居老奶奶出门匆忙,将钥匙掉在家中。眼看天色渐晚,马忠德一边安慰情绪焦虑的老人,一边用晾衣竿从窗外慢慢钩住屋内的钥匙,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帮老人解决了难题。
一桩桩、一件件生活小事,在别人眼中或许是麻烦,但在马忠德的眼里,这些“麻烦小事”却从来都不是麻烦,而是“我要帮、我应该帮”的身边事。危难时刻彰显担当,马忠德先后获得浙江好人、金华市见义勇为勇士二等功、第三届义乌市道德模范、2022年义乌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对于我来说,这些称号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为促进全社会向上向善作出自己的贡献。”马忠德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