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大陈镇大陈二村中心广场一侧,“共同富裕共美大陈”8个立体大字鲜红大气,嵌着12字义乌精神的牌坊十分醒目,正中间一座冲劲十足的石牛雕塑见证着村庄蝶变……大陈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位于村中心广场后侧。
“这是一个全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理论学习、共富展示、阅读观影、儿童照护等功能于一体。”大陈镇党委委员吴厚平介绍。
理论学习“充电站”
一排排联栋农房林立、一户户庭院花果飘香、一处处配套设施齐全……难以想象,眼前这样的乡村美景,大陈二村在20余年前就已实现,经过岁月的沉淀历久弥新。
从无到有、从有到富、从先富到共富……大陈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二楼共富展厅里,集中展示大陈二村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多年来,逐步迈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幸福大道的历程。
“作为义乌最偏远的村庄之一,我们村曾一度贫穷,村民住在阴暗潮湿又破旧的房子里,全村最宽的路不到三米,到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大陈二村党支部书记陈巧碧指着墙上的照片感慨不已。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大陈二村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加快旧村改造。村里到处是白墙红顶的房屋,综合楼、休闲广场、灯光篮球场、办公大楼、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公厕等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村庄发展经验经媒体推广后,吸引一拨又一拨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观学习。”大陈二村党支部书记陈巧碧说。
大陈二村逐渐成为大陈镇乃至义乌市理论宣讲阵地,是一批批共产党员理论学习“充电站”。7月1日,大陈镇“循迹溯源感恩奋进”庆“七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云视讯”模式开展,主会场就设在共富展厅。
“现在,文明实践站每周至少安排一次理论宣讲活动,义乌党校老师也受邀撰写有关理论宣讲文章,我们希望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传播,打造理论传播高地。”陈巧碧介绍。
共富共建“实践站”
大陈镇被誉为“中国衬衫之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陈二村人就以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点燃一方热土。共富展厅内专门设立“共富衬衫馆”,展示一件小小衬衫兴起、发展的历史,展出缝纫机等生产加工设备。
义乌市嘉维服饰有限公司前身是创立于1985年的大陈二村集体工厂,历经传承发展,目前已成为一家针织和梭织结合的技术性工厂,拥有员工300人,流水线6条,年产量200万件,销售额超5000万元。“刚开始只在国内卖,后来发展对外贸易,现在都是自动化生产了。”企业负责人介绍,“得益于国家好政策和村民支持,工厂这些年蓬勃发展。我们也饮水思源,积极参与慈善捐助、扶贫济困等活动,回报社会。”
资料显示,2001年,大陈二村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浙江三佳制衣、浙江港派服饰、浙江天地人等一大批规模企业、品牌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业兴,百业旺。衬衫这个产业蛋糕做大后,吸引大量新义乌人前来就业,服务行业、配套产业十分兴旺。
发展至今,村里拥有个体私营企业70余家,年产衬衫已达2000多万件。衬衫行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村内有各种店铺、商行等160多家。
“村里大力支持有能力的村民创业,为他们解决办厂、开店的用地、用房、用电等问题,让他们有经营收入,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陈巧碧说。
目前,全村总人口1178人,总户数442户(大户),外来人口6500余人,先后荣获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和浙江省卫生村等称号。去年工业产值超过6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万余元。村集体资产价值现有9000多万元,每年稳定现金收入100多万元。
眼下,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亿元的前山服装数字化产业园正在火热建设中,大陈二村也在谋划更多新业态,力争结出更丰硕的“共富果实”。
文明共享“欢乐站”
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拓展更宽广“共富”路上,大陈二村不断加强服务共享、文化共享,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由村集体出资统一缴纳。”陈巧碧介绍,其中40%村民转为城镇职工保险,老年人平均每年可领取3万元左右养老金,看小病买药自己不用花钱,大病住院可以享受90%左右医疗报销。村里还给每人都交了意外险,年底每人可获1500元“口粮钱”。
“对老年人的关怀,村里做得非常到位。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天给老年人提供丰富可口的午餐和晚餐。”说起这些,村民陈晓丽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大陈二村举办多场“我们的节日”传统民俗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富展厅中,特别设置了文物、文化版块,展示新厅陈氏宗祠等古建筑,详细介绍叠罗汉、迎龙灯等传统文化项目。
7月21日,葫芦丝公益课堂活动在文明实践站如期举行。在陈津礼老师教授下,20多名青少年一同学习吹奏气息、指法、音阶等,室内充满了婉转悠扬的葫芦丝乐声。
大陈二村村民十分喜爱越剧。“‘越韵芬芳暖夕阳’越剧公益课堂在我们村开办好几年了。为方便教学,村里还组建中老年越剧爱好者微信群,老师通过微视频可随时远程教学。”陈津礼介绍。
有人跟着节拍跳广场舞、有人打拳健身、有人闲坐谈天……“只要不下雨,广场上几乎天天有活动,乡村大舞台每月都有文艺演出。”陈津礼说。目前,村里正在谋划推出“幸福指数”,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纵深发展,更好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共富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我们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在努力。”陈巧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