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好!”9月20日,金华市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人声鼎沸、掌声延绵。这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祖村考察调研。村口,热情的村民们簇拥站立。
在写着“缩影”二字的门楼前,总书记笑容满面,同大家亲切交流。“缩影”二字,是村里的退休老教师在2015年所题,感慨于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一次次的美丽蝶变,恰如浙江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缩影。
李祖村如今的模样,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密不可分。
“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在李祖村,总书记叮嘱大家,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乡亲们要努力奋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村口另两处门楼,分别题着“日新”“月异”两个大字。李祖村的日新月异,呈现出万千乡村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的勃勃生机。
“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缩影
“总书记特别平易近人,和我们一起聊家常,了解村里的一些事情。”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说。
总书记考察调研的第一站是李祖村党群服务中心。展墙上,详细记录了李祖村蝶变的一点一滴。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庄,在当地曾有“水牛角村”(意为“看不到发展希望”的穷村庄)的绰号,是“千万工程”改变了李祖村的命运。
20多年前的李祖村,是“脏、乱、差”的落后村。那时,浙江很多农村都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经济快速发展,村庄面貌却不如人意。有人说,“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走过几十个垃圾村,才找到一个示范村”。李祖村村口有个小水塘,村民经常去塘里洗拖把、刷马桶,不仅不卫生,还存在安全隐患。村里的路也是坑坑洼洼,一到雨天便泥泞不堪。
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同志深入各地农村调研,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到基层一线寻找最佳答案。萧山梅林村、奉化滕头村、东阳花园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03年6月5日,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李祖村也着手整治村容村貌,村口小水塘变成生态洗衣房,成了全村水系水体大治理的突破口;曾经让人头疼的垃圾分类问题,也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提升村民的自觉性。
最开始,村民不乐意改变,有很多人反对。一段时间过后,村里环境变好了,生活也更方便了。用村民的话来说,“这么干净的路,这么清的溪,再扔垃圾,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啊”。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2021年,李祖村成为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
“千万工程”,是老百姓的幸福工程。2018年,在“千万工程”实施15周年之际,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7月在四川考察时谈到乡村振兴,总书记又强调: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待行至快到村口的上坡路,就看到两幢小高层。“我向总书记报告,这是村里住房困难户、危旧房拆迁户的住房时,他微笑着说这个好。”方豪龙说,村里环境变好后,村两委着手谋划解决村里住房困难户住房、拆除危旧房等问题,2017年建起两幢共48个套间的小高层;2019年,危旧房被拆除后成了村里的公共空间,收回的老宅则由村里进行修缮改造,出租给青年创客使用。
在村口,总书记停下脚步,跟大家聊了起来。今年60岁的村民虞金仙兴奋地告诉记者:“总书记挂念着我们义乌老百姓,我们很感动。”
“‘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总书记在我们村考察时提起好多次。我们一定会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方豪龙说,李祖村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5000元升至2022年的5.2万元,村集体收入也从1.1万元涨到268万元。
年轻人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
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处,沿着石板路往前,传来阵阵悠扬的古筝声。
“看到总书记越走越近,我主动招手问好,没想到,总书记走进了店里。”从雨文声音乐餐厅合伙人余徽徽说,“总书记问我们平时生意怎么样,又问一般游客是哪边来得多一点,哪里来的。”这家音乐餐厅开在李祖村最老的一幢古建筑里。“总书记看得非常仔细,餐厅里保留的土墙,总书记凝望许久。”余徽徽回忆。
六年前,余徽徽在义乌市中心开店,听说李祖村在招商就过来看看,这一看,就留了下来。“山下面有个湖,湖边上有个村,走进村里,很安静,很美,很干净,很舒服。”余徽徽说,村里生意不错,去年餐厅的营业额有20多万元。
别看李祖是个村,青年创客却不少。村里办起“共富市集”,集思广益,发动村两委、街道和创客联盟一起谋划主题。时近秋分,这次“共富市集”的主题被定为“秋收”,村里“共富广场”上打出了“在李祖,一起富”的标语,装点成寓意丰收的橙色调。
“我跟总书记介绍了我们的‘共富广场’,总书记逐个摊位仔细询问,每一个摊位都看得非常认真。”李祖村职业经理人金靖说。
返乡大学生方天宁主要通过直播、短视频售卖竹编手工艺品,摊位上挂着可爱的竹编小兔子灯。“‘千万工程’带来很多变化,村里的氛围越来越好,大学生也很多,我觉得回来是有机会的。”方天宁说,她最多时带动30多名村里妇女做代加工,每月人均增收2000元。
产业旺则乡村兴。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
因地制宜的“千万工程”,为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也为乡村探索多元价值开辟了更多可能。瞅准游客纷至沓来的机会,李祖村辟出一条“妈妈的味道”美食街,不仅能让游客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也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去年,美食街年营业额达460万元,带动75人就业,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村民增收150万元。
李祖村里的老房子,也“装”进新业态,现在已有56个产业项目相继落地,老何西班牙火腿、李氏梨膏糖、和合棉麻、皮皮杂货屋等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体验型项目则把范围延伸至村外,摄影基地、农耕体验、造纸刻字体验都以自然为幕,李祖也有了个很特别的名字——“国际文化创客村”。
“沙漠的染坊”就由老房子改造而来,店主楼沙漠霜说:“总书记看了我们扎染的布,又走进来听我介绍扎染工艺步骤,仔细翻阅我们和学校联合设计的艺术课本,询问我们的文创产品销量怎么样。”
“一个村的营商环境很重要。正因为有‘千万工程’的‘筑巢’,我们才能‘引凤’,吸引年轻人到乡村来扎根,乡村业态不断丰富。”金靖说。
在乡村看到未来播种未来
年轻人扎堆到乡村来,是李祖村的一道风景。
书画老师陈利英在这里办起书画写生课堂,让更多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乡村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一砖一瓦;爱写诗的屈琼阁在这里办起乡恋学堂,学生可以体验从造纸到活字印刷的全过程,印刻的内容都来自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原先在市区开花店的朱佳莉在这里打造生机花园农场,几乎每个星期会组织两场农耕体验活动,每年能给村里带来2万人次左右的客流量……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时代的乡村,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一片桃花源。青年创客天马行空的创意,牵起了城与乡渐行渐近的根根丝线。
李祖村的蒸馏器咖啡馆,是清华大学团队在一次乡村调研中来此“种”下的项目。“咖啡店两年前正式开始运营,起初,村里的老人对咖啡很好奇,我们也根据他们的口感,特别调了一款李祖咖啡。”项目代表胡宸豪说。
这是胡宸豪第二次见到总书记。“两年前,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来临之际,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这一次有幸近距离地交流。”胡宸豪说。
“我做的是社科学里的幸福研究,探讨心理层面的共富,也观察乡村人的精神风貌。”胡宸豪说,“以咖啡店为窗口,我们一年至少组织20场文化艺术沙龙,也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他说,咖啡店的屋顶现在是网红打卡点,“喝着咖啡,看着村里的炊烟,这种传统和现代的交融最让人着迷。”
在乡村看到未来、播种未来。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勉励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并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4月11日,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这一次在李祖村,总书记再次嘱托: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我向总书记汇报,村里招引的209名青年才俊,有114人是大学生。”金靖说,招引和培育更多青年创客是产业孵化过程中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李祖村还在不断创新、丰富业态。“总书记对我们年轻人在乡村做的每一个事务都非常感兴趣,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心里是满满的感动。”金靖说。
身在“世界超市”义乌的李祖村有一家进口商品馆。“我跟总书记介绍,店里的商品大多是通过‘义新欧’班列运输过来的。总书记说,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东西,比较方便。”店长吴璐萍是本村人,她高兴地说。
这些,都是李祖村正在发生的新变化。“李祖村以前是个偏僻的小山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共同富裕示范村。”方豪龙说,李祖村还要进一步迭代升级,提升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获得感,带动联建村、区域村庄共同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贺词里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句话,出现在青年创客屈琼阁的活字印刷展示里。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日新月异的李祖村,中国万千乡村的一个缩影。一个个欣欣向荣的场景,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