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开启新征程,新年展现新气象。虽然春节的气氛还未散去,但随着义乌各大市场的开市,大街小巷开始热闹起来,红绿灯路口车水马龙,街头的江西小炒开门迎客,热腾腾的早餐店烟雾缭绕开来……这些天,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员陆续返回义乌,为这座城市的运转和“烟火气”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本报聚焦多个行业人员回归,以现场第一视角捕捉生活百态和发展活力,敬请关注。
早餐店“归位” 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新鲜的嵊州小笼包即将出笼。
2月8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冷空气让气温降到了-4.5℃。在北苑街道春华路的一家早餐店门口,蒸锅上的嵊州小笼包冒着腾腾热气。透过热气,可以看到店主刘洁琼和家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正在为早起的人们准备着各类特色早餐。
“义乌离嵊州不远,我们春节假期前几天才回老家,正月初三就早早赶回来开店了。”刘洁琼家的早餐店是春华路上第一批恢复营业的店面,他们让整条街再次弥漫出熟悉的“烟火气”,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刘洁琼与家人共4人,携手经营着这家早餐店。虽然春节的喜庆余韵未了,但小店已经恢复了正常营业时间。凌晨3点,刘洁琼和家人就要起床洗漱,来到楼下的早餐店后,大家穿上围裙,洗净双手,开始一天的劳作。大家分工明确,擀皮、包馅、煮粥、磨豆浆……一切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说起店里的招牌早餐——嵊州小笼包,刘洁琼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大家都知道嵊州小笼包好吃,作为嵊州人,我们也要维护好它的名声。我们坚持做‘良心包子’,选用的猪肉都是定点购买的。为保证鲜嫩,瘦肉选用猪前腿肉,除了葱姜盐外,基本上不添加别的东西。”
一笼笼做好的小笼包在蒸锅的热气中慢慢膨胀,白白胖胖,令人垂涎欲滴。“老板,来两笼小笼包,一笼薄皮、一笼厚皮,再配一碗甜豆浆。”“厚皮小笼包,帮我打包一份带走。”清晨6点30分,店内已是人声鼎沸。刘洁琼告诉记者,这几天,营业额差不多恢复到平日里的正常水平,每天要卖出500笼左右小笼包,店里还有炒面、炒饭、盖浇饭等主食,一天下来营业额在八九千元。
热气腾腾的小笼包,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春节后城市复苏的生动象征,为新的一年带来无限活力与希望。刘洁琼一边忙碌一边说:“开早餐店确实很辛苦,但这种忙碌让我们的生活很踏实。”在义乌这片热土上,刘洁琼一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人生财富,也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江西小炒”回归 唤醒新一年热辣滚烫 “江西小炒”店内顾客盈门。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一股辣味与鲜香在义乌悄然弥漫开来。这正是遍布大街小巷的“江西小炒”发出回归信号,店面的招牌逐一亮起,唤醒了人们的味蕾记忆。 “85号桌客人在哪里,里面有空位了。”2月8日晚,在北苑街道一家江西小炒店内,老板梅世贵扯着嗓门,从门口探出头,在长队中寻找已经排到号的客人,热情地招呼他们入座。 记者跟随梅世贵走进店内,只见店堂内顾客盈门,食客们一个个都吃得满脸通红,后厨锅铲翻炒声此起彼伏,“江西小炒”特有的辣味芳香四溢。据了解,当天是该店节后第4天营业,客流量大,从16点30分到19点,排单已超百位。 “这其实是我们店的常态。”梅世贵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西人,因回家过年,该店在春节期间暂停营业,直至2月5日才重新开张。返义当晚,该店便开始营业,这几日店内一直处于爆满状态,每天都要忙到22点左右。 “在义乌,每转三个街角,就能遇到一家江西小炒店。”“江西小炒,义乌餐饮界的‘顶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义乌已有1000多家江西小炒店。“江西小炒”俨然已成为义乌美食文化的一大新亮点,因其食材新鲜、价格亲民、口味鲜美,广受大众好评。 繁忙的场景在“赣乡婆”店铺内同样上演着。3位来自江西的大厨快速挥舞着锅铲,不一会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江西小炒”便端上桌;12位服务员不停地穿梭于桌间,为客人上菜、撤盘。据店长彭成明介绍,该店于2月7日恢复营业,目前客流量已恢复至节前水平,一天100多单外卖,一餐客流量超300人,“江西小炒”的魅力可见一斑。 “虽然过年每天都是大鱼大肉,但我就馋这口地道的江西味。”江西人李明常年定居在义乌,得知这家江西小炒店营业后,便带着家人前来品尝。蒜蓉鸡爪、爆炒甲鱼、辣烧猪蹄,都是他最爱的家乡菜。“江西小炒”味美价廉,人均仅需二三十元,便能满足。李明告诉记者,他在义乌的朋友常开玩笑说:“义乌的特产是江西小炒。”李明表示:“我很开心在义乌可以随时随地吃到家乡菜,同时也希望‘江西小炒’能够被更多人喜爱,让大家感受属于江西人的热辣滚烫。” 车轮滚滚 快递又“跑”起来了 快递员将分拣完成的快递装车。 春节假期刚过,义乌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渐次回归。2月8日,在杨村快递共配中心,快递员们迅速从节日氛围中抽身,投入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开启新一年的征程。 早上7点,杨村快递共配中心内,一片忙碌景象。成堆的包裹在分拣线上飞速流转,快递员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手法熟练地分拣、卸货,随后将一车车快递拉出去派送。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氛围,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干劲十足。 “快递还剩不少,大家都加把劲!”站点负责人周会全一边熟练地分拣快递,一边给大家鼓劲。“春节假期,尽管大部分快递员回家过年了,但仍有4名快递员坚守岗位,确保节日期间快递服务的正常运转。”周会全告诉记者,春节假期期间,4名快递员每天需处理约800件快递,虽然工作量不小,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为顾客提供便捷的快递服务。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这几天杨村快递共配中心的快递量也在迅速增长。“一个人要负责杨村社区17幢楼左右的快递量。我在2月3日返回义乌后,隔天就正式开始工作,2月4日送了约250件快递,2月7日便增加到500件左右。”快递员张勤彪说。 据悉,2月7日当天,杨村快递共配中心除了两名快递员还未返回义乌外,其余16名快递员均已到岗并开始忙碌起来。该快递共配中心的快递量目前已经恢复到日常平均水平的70%,达到4900件左右。预计元宵节前后,快递量将全面恢复正常。 复工第一剪 理发店重启“头”等大事 黄依朋和他的弟弟专注地为顾客理发。 “洗头的顾客那边请,剪发的顾客这边落座。”2月8日晚,温莎理发店内灯火通明,老板正热情地招呼着。“我和弟弟1月26日闭店回江西老家过年,2月8日下午返回义乌,吃了个饭后就立马开门营业了。”理发师黄依朋在说话的同时,手也不曾停下来,梳、挑、看、剪,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几剪子下去,伴随着沙沙声,碎发纷纷扬扬落到了周围的瓷砖上。 黄依朋来义乌从事理发十余载,每年春节,他都要驾车数小时来往于两座城市间。这份在外人眼里的辛劳,对他而言却是乐此不疲,甚至带着些许兴奋。“我们复工当天,就有两位老客光顾,今天已有20多个客人来过了。”当被问及如何称呼时,黄依朋幽默地反问道:“是要艺名还是本名?”随后,他还得意地列出自己的名号选项:“你可以叫我艾瑞、阿信,或者8号老师,随便挑!”这份轻松诙谐,让在场的顾客们忍俊不禁。 同样,来自温州的华女士,在当天上午9点抵达义乌后,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中。她与丈夫共同经营的日日发理发店,早在正月初六就由丈夫先行返回打理,开门迎客。“春节假期期间,总有顾客询问节后的开门时间,所以我们决定提前返回义乌。”华女士刚给一位客人理好头发,正忙着整理工具,这时,又有一批顾客结伴步入店内。当天,夫妻俩共接待了近40位顾客。“今天,我妈带我和姐姐来理发,我们平时都在这儿理发。”五年级的张鑫浩同学熟络地与大家交谈着,他用“专属理发师”来形容华女士夫妻,此言一出,店里更是笑声连连,气氛温馨祥和。 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理发店里,每一位顾客都感受到了节后的热闹与活力。这群在节后重返义乌的外来建设者们,如同一股股春风,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融融暖意。 小店“重启” 便利生活点亮街头 林女士家人在整理货架。 “咯吱咯吱……”2月8日,江东街道东洲路上的一家小区便利店节后“重启”营业模式,每隔一会儿,打印机里便会“吐”出一些新的外卖订单。当有的市民还没从春节假期缓过神来,便利店老板娘林女士便已进入忙碌的工作状态。 “昨天下午4点多,我们才从江西老家赶回义乌,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赶紧打扫卫生准备开张了。”这家小小的便利店,由林女士与父母共同经营,在东洲路上已经开了3年多。从新鲜蔬菜,到各式肉类,再到粮油调料,周边居民在这里可以一站式购齐所需食材。 为了保证营业首日有充足的食材供应,2月8日凌晨1点多,林女士就赶往市场订购新鲜蔬菜和肉类。早上6点多,便利店开门营业,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陆续出现在店里,外卖订单也不断涌来。林女士说,原本想先休息一天再营业,可架不住微信里“催营业”的消息频频出现。为尽快满足周边居民的消费需求,她和家人决定将营业计划提早一天,方便大家生活所需。 香菜、小葱、老豆腐、茼蒿……谈话间,又一张新外卖订单“吐”出来。林女士告诉记者,营业第一天,生意恢复得很快,不少催着营业的顾客纷纷赶来光顾,仅外卖订单就有近80单,为新的一年开了个好头。“我们辛苦一点没什么,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生活。”林女士笑着说。 随着春节氛围渐渐散去,这几天小区便利店陆续恢复营业。走进便利店内,货架上又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日用百货、食品饮料……应有尽有。便利店的回归,不仅让周边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也让小区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