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元宵将至“年”渐远 满弓紧弦启新程

发布时间: 2025-02-11 09:17:0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林晓燕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元宵至,“年”渐远。有人说,年的味道如同一条红绸,一头是春节,一端是元宵,过了元宵节,年也就过了。

  刚过去的这十余天,是一年中最欢快的日子,人们在欢庆、热闹之余,也特别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今之视昔,似乎更能体会到古人对新年的希冀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就这样代代相传、年年有余、岁岁安康。

  眼下,元宵将至,年味渐散。市场开市、企业开工,上班族也开启新一年的“奋斗模式”。早餐店的包子、豆浆摆上了,晚间的酒家门前逐渐恢复往日的喧嚣,大街小巷熟悉的烟火味又回来了。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冬去春来的义乌江畔,沐浴着暖阳的梅花竞放枝头,伴着蓝天清波生机勃发。满弓紧弦,开启新程。

  过年,主打陪伴

  方父母,还有从上海回来过年的小舅子一家三口。”他说,“平日里大家很难凑到一起,趁过年难得聚齐。听说这部电影好看,我们吃完饭就赶紧过来了,图个热闹。”

  在今年春节档上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哪吒之魔童闹海》《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熊出没·重启未来》《唐探1900》《蛟龙行动》六部影片中,不少“家庭观影团”的首选是《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电影从世界观设定、人物设定到故事设定,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与哲学智慧,故事情节饱含深沉的亲情,结尾更展现出新生力量不服输、敢拼搏的时代精神。

  “这部电影展现了理解与包容,强调家庭体系中情感的温度,非常有共情力。”除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以及相辅相成的特效与音乐外,不少市民被电影中的亲情场面感动。父母是最强大的靠山,炼丹炉中,哪吒受穿心咒所困,其母不顾灰飞烟灭的风险与他泪眼婆娑地紧紧相拥,最终解开了哪吒的穿心咒。

  一间间影院内,演绎着无数的喜怒哀乐,带给人们几多温馨与欢笑,还有亲情的温度。

  说到“过年”,主打陪伴。不论是全家欢聚、拜年走亲,还是看部热闹的春节档电影,来场文化之旅……都以“陪伴”为底色。

  拜年走亲“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拜年——这项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至今仍然是春节期间的一件大事。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20世纪90年代后,乘公交车或私家车拜年多了起来,现在,很多人则会用电话或微信拜年。

  按礼先给外公外婆、岳父岳母、亲家公亲家婆、舅父舅母拜年。外公、外婆要给前来拜年的外孙分压岁钱。受拜要回拜,回拜叫“回年”。长辈不必回年,而由晚辈或后辈去。一般平辈回年原物加倍或加一物送回。招待拜年客,除了糖果、清茶、“子汤”或茶叶蛋、点心,还要酒肉款待。

  在很多中老年人的记忆中,小时候到亲戚家拜年不能空手,一定要带去礼品包。拜年礼物,原是“糕点”。因多数礼物一斤一包,因此统称“斤头”。白糖算普通,注明“上白”。除了糕饼,礼品包会用草纸包成“元宝”的形状,底面加一条红色纸条。

  随着时代变迁,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内容也越发丰富,关于拜年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传承中与时俱进。比如,拜年的礼品中各类营养品是绝对主角,如今,像食用油、海鲜、日用品礼盒等一些比较实用的物品,正逐渐加入。至于红包,一般在拜年吃完饭准备回家时,女性长辈就会拿出红包分给孩子,并附上吉利话。现在,几乎没有人家会用红纸来包钱,一般都将钱装在喜庆美观的红包壳里,甚至使用微信红包。除了礼品、红包外,走亲戚拜年的形式和流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变“逢拜必吃”为“轮流坐庄”。

  扶老携幼进影院蛇年春节,不少人带上父母、领着孩子走进影院,感受别样的文化年味。

  据报道,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百强区县排名揭晓,义乌以1838万元的票房位列全省第4名、全国第50名,全国排名比去年上升49位。

  大年初五,家住万达华府小区的蒋先生一行11人来到万达影城看《哪吒之魔童闹海》。“我们一家四口,加上双

  元宵,主打“闹”字

  如果说春节呈现的是喜庆祥和的氛围,那么元宵节则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就格外强调“闹”的主题。这一天,男女老少结伴出门,赏灯猜谜、听戏赏曲、载歌载舞,火树银花、锣鼓喧天的场景随处可见。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中国文明网上是这样表述的——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

  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在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比方说,吃元宵、舞龙灯、赏灯、猜灯谜等。当然,也有地域差异。在义乌,元宵节吃汤圆、元宵前后迎龙灯较为普遍。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汤圆)是一个重要习俗,人们更多的是取其幸福团圆的祥瑞之意。据说,这些习俗在宋朝时就颇为盛行,最早元宵叫“浮圆子”,后称“元宵”,也有生意人称之为“元宝”。

  时至今日,国内大部分地区依旧沿袭“元宵节吃元宵”的传统习俗,只

  不过名称和做法有一定的南北差异。比如,北方叫元宵,南方有些地方叫汤圆,还有叫汤团、圆子等。叫法不同,制作方法也略有差异。

  据说在过去,义乌人在正月十五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挂红灯笼。做汤圆的时候,老人们喜欢在里面放上一分钱硬币,吃到的人寓意今年会有财运,讨个好彩头。时至今日,在佛堂、赤岸一带,很多人会在元宵节当天做猪肉豆腐馅的土汤圆吃。

  舞龙灯相关资料显示,舞龙灯,或者说龙舞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古人崇尚龙,在他们心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神通。古人希望得到龙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舞龙”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之意。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推出的《义乌民俗》对“正月十五”以及“正月十五前后迎龙灯”是这样表述的——

  正月十五称上元。夜晚称元宵或元夜,为灯节。兴张灯彩,兴迎龙灯,兴观灯。厅堂悬挂祖先容像,庆贺元宵,欢度灯节。古代,城内四街设“竹棚彩障”,“悬灯其上”,“祠庙盛张灯彩”。至民国之初,四街架棚挂灯之俗已不见,祠庙、厅堂盛张灯彩之俗依旧,迎龙灯之俗较普遍。畈田朱村于祠堂门口摆猪羊祭。元宵节旧俗放烟火。是夜食汤圆,寓意团圆。

  民间元宵灯节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迎龙灯,一种是张灯彩……偶尔也会趁元宵灯节的机会举办猜灯谜活动,为佳节增添生气。

  正月十五前后迎龙灯。俗以举着物件行走或用肩抬着行走叫“迎”,后者主要指扛、抬神像……21世纪初,义乌旧城改造,各村居民居住分散,龙灯成为联络村民的纽带,正月以灯会名义发动村民筹集资金,请剧团演戏。

  近日,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和抖音上发布了赤岸镇塘边村的迎龙灯片段,铿锵的锣鼓伴着震耳的鞭炮声,好不热闹。据了解,正月初十过后,一些村子就会陆续开始“迎龙灯”,每逢这时,淳朴好客的村民会邀请亲朋好友前去观灯。

  “写”元宵从隋朝的九层灯轮,到唐朝的灯楼,再到元代的花灯树、明代的动物花灯和鳌山灯……充分代表了各朝代独有的“元宵风景”。而这样的良辰美景,文人墨客岂可辜负。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宵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透过上半篇,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幕:去年元宵佳节,一位美丽的女子和情郎按照约定,在月儿升上柳梢头的黄昏后相见。美好如约而至,两位有情人漫步在灯火通明的花市,买花、观灯,说着甜言蜜语。“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后半篇笔锋一转,到了“今年元宵节”,这位女子再一次来到花市,月色依旧曼妙,灯火依然璀璨,身边却已不见情郎踪影,不断涌出的眼泪瞬间湿了衣襟。

  在很多人看来,如果说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吟诵中秋的诗词代表,那么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则是元宵诗词的代表,开篇和结尾都是名句,称得上是千古绝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用现在的白话文来说,其大意为:东风吹过,树上的花灯晃动,就像千树繁花一样。装饰豪华的马车来往穿梭,散发出来的香味在整条街弥漫。凤箫奏出的优美旋律四处回荡,明月当空发出皎洁的荧光。在这个热闹的夜晚,各色形状的彩灯飞舞。穿戴华丽的美人面带微笑,从人群中穿过,留下淡淡的香气。我在人群中千百次地寻觅,都没有找到她。谁知不经意间的一个回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也随之不断改变,但过年那份浓浓的情怀始终未变。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专题】网络中国节·元宵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