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升塘村举办巾帼共富创业创新大赛
古法绳编产品展示
少数民族学员学习钩针技艺
直播技能教学
“凰升塘共富学堂”落地项目集锦。
日前,市工商联推送的大陈镇“凰升塘共富学堂”项目入选第三批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据了解,该项目自2023年9月落地大陈镇凰升塘村,已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00余场,学员来自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49个县市区,累计培训15万余人,发放来料加工工资350余万元,助力企业增加产销额5000余万元。
除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凰升塘共富学堂”在全国各地孵化了26名典型共富工坊负责人、120余名大学生导师和义乌老板娘陪练导师,2个省级家门口居家灵活就业服务中心和5个县级居家创业共富工坊服务中心,助力1万余名山区闲散劳动力、大学生实现家门口就业,吸引斯里兰卡、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等18个发展中国家学员前来学习中国非遗文化。
非遗手工项目大多“偏安一隅”,“凰升塘共富学堂”为何能“花”开全国?“凰升塘模式”生命力几何,其他乡村能否复制?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多次前往这个山村,试图解锁“凰升塘模式”背后的成功密码。
山村蜕变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凰升塘村位于大陈镇西部,四面环山、风景优美,全村共有2497人。曾经的破旧山村,早已蜕变成新模样,宽敞的大路直通村中心,古色古香的老屋错落有致,停车场、大戏台等一应俱全。村内,有的村民正在酿造高粱酒,数名工人忙着铺设地砖,整个村庄的氛围怡然而自得。
抬眼看去,老屋前立着两块展板,分外夺人眼球。在“凰升塘就业创业基地共富项目规划图”上,醒目标记了技能小院等七个共富项目,还有共富项目运营中心、1平方米创业空间和创业小栖(学员宿舍)三处场所。
“目前,一栋小院至少落地了一个非遗主题项目。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村都是围绕共富学堂来布局和发展。”凰升塘村党支部书记陈雄飞介绍。
何以凰升塘?陈雄飞直言,天时地利与人和,缺一不可。
在这个近500年历史的山村里,保留着先天的优势:古民居占地面积达45%,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这些古民居,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至2020年,村两委争取到了市文保局的1800万元拨款,便结合旧村改造进程,逐步对七厅两弄堂、230多间老房子进行修缮。至2023年6月,108间“一木厅”等都已焕然一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此时,在市妇联的带领下,正到处寻找培训场地的义乌市酷摇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员(简称:酷摇科技)到村里考察,负责人胡艺潇等人当即被与非遗项目“高度适配”的古建筑群吸引,立即确定了合作意向。不久,第一栋小院——“巾帼女红馆”迎来了首批培训学员。
当年9月,凰升塘村与酷摇科技开启了深度合作,双方合伙成立了强村公司——义乌市艺宸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村里占比40%,酷摇科技占比60%。凰升塘村负责提供老房子当场地,获得固定的房租收入,还可以分得项目利润的40%;酷摇科技负责培训、引流和招商等运营事项。
18个月来,在妇联、人社局、大陈镇和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凰升塘共富学堂”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发展,凰升塘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就业创业基地,“一木厅”等古建筑打造成为集项目孵化、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实训实践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占地500平方米的石榴籽广场已经在建,占地1500平方米的培训学校也在设计了,我们村正在慢慢恢复老村的格局,加快建成新时代的创客乡村。”在陈雄飞看来,难能可贵的是,村民与酷摇科技相处得越来越融洽——从最初的颇有微词,到积极参加培训,到主动帮忙管理学员,再到给共富学堂送饭又送菜。如今,村民们更是把创业者和学员都当成了“自家人”。
随着前来学习、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村庄的整体面貌越来越好,村民的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今年5月,村里实行垃圾定点投放、统一收集,村民们都自觉执行,乱堆杂物和随地吐痰等坏习惯都不见了。陈雄飞打了一个比方:“老百姓的想法很朴实,就像家里来了客人,要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待客。”
去年,共富学堂促进凰升塘村集体增收超过15万元,该村总经营性收入达189万元;盘活了闲置资源和剩余劳动力,带动村民增收50余万元。
助力“乡村领头雁”破局0到1
6月22日,义乌市艺宸职业培训学校的临时教室里座无虚席,来自全省28山区海岛县的妇女代表正在认真学习短视频内容制作知识。课余时间,这些学员可以去村里任意一栋古民居小院参观、体验甚至现场学习非遗技艺。
“这里承担着项目孵化的职能,落地了‘一根手绳’等项目。”在“管家”骆兰英的带领下,记者跟着学员来到红绳小院。58岁的查阿姨坐在长桌前,专心地示范钩花技艺。她来自杜门村,是上一期短视频培训的学员,“来了以后就迷上了这些小院,之后又学了钩针和流苏等技艺。”前段时间正值高考,由查阿姨打样的向日葵造型绳编产品,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走进“一木厅”,来自新疆温宿的6名学员正熟练地编着流苏。“我们每天都充满活力,技能不难学,练多了就会了。”19岁的斯拉吉丁·艾拜是团队最小的成员,他已经学会了中国结、流苏编织技艺和剪视频、直播技能,每天都会更新视频号的内容。
骆兰英介绍,这些学员要跟岗实习180天,再将整套模式带回家乡复制推广。“我们将从各自乡镇组织100至130人,通过开办培训班、打造视频号等方式开展试点运营。”斯拉吉丁·艾拜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定能如愿以偿——把手艺和订单带回去,把家乡土特产卖出来。”
“他们就是我们培育的项目带头人,也是返乡带动村庄发展的‘领头雁’。”艺宸职业培训学校执行校长亓文娟直言,项目孵化最核心的不是项目,而是培育项目带头人,“项目很简单,核心是助力‘领头雁’破局从0到1。”
如何实现从0到1?“凰升塘共富学堂”总结提炼了“以培育才、送教培才、以赛选才、政策输才”运营新模式,孵化了“一台平车”“一根绳编”等“五个一”项目,通过“7天教学+180天跟岗实习+7天教学+100天追踪陪跑”双循环造血式培养体系,帮助农创客、大学生、返乡创业者、乡村闲散劳动力等群体掌握一技之长,并实现家门口就业。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一个集市”项目线上线下实现商品流通额超1.2亿元,“一根流苏”已成功签约80万个订单,“一根手绳”项目已为2000多名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绳艺小院的二楼,设有非遗手作直播间和办公室,“学员风采”的照片和介绍挂满了整面墙。其中,有不少阿姨和奶奶学员。
四川丹巴的骆桂英已年过七旬,她带领20多个老姐妹一起编中国结,通过在小卖部直播带货,年增收1.8万元。面对闲言碎语,她说:“刷抖音3分钟1分钱没有,还伤眼睛,做中国结3分钟赚3毛钱,给儿孙发红包自己说了算。”
当然,更多的还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四川巴州的“90后”张婷,将红绳编织技术带回家乡,带动1200人就业,人均月增收1800至2300元;温州文成的夏明芽带领2000名车工转型,从代加工到自创品牌,实现了收入的显著提升;来自山西天镇的“00后”女孩余文婷在基地学习流苏编织技术后,回到当地带动了更多人就业。
“根”扎在义乌“花”开遍全国
在红绳小院中厅运营中心内,展示着“让共富项目遍地开花”的项目孵化版图。“凰升塘共富学堂”以“共同富裕道路上不落下一个”为目标,不但辐射带动了金华各县市区,还走出浙江,送教四川巴州云娘,牵手丹巴藏家绣娘,足迹遍布广西、云南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新疆温宿、山西天镇、四川巴州、丹巴等地,都已成功落地共富工坊服务中心。
“凰升塘共富学堂”是否可持续可推广?答案是肯定的。但“花”开得多远,源于“根”扎得多深。
去年年底,45岁的温州人吴雪祥带着两名“90后”大学生慕名来到了凰升塘村,成为该村招引的首批创业者。问及原因,他笑言:“干电商‘太卷了’,想‘退二线’”。如今,半年多过去,他已经找到了最契合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利用十几年从事电商的阅历和积攒的经验专注项目规划指导,解决售后、客服、发货等后端问题,并借力“凰升塘共富学堂”,打通产能、开发、设计等全链条,致力推动“一根手绳”项目阔步发展。
记者看到,在绳艺小院的展柜内,展出了近千款手绳款式。吴雪祥将手绳与珠宝、寺庙文创等传统文化类产品结合,拉高产品的附加值,脱离传统电商价格战。他认为,共富学堂项目的魅力在于,“借政府之力搭建了一个平台,集合了一群人,培养了一群人,刚好就形成了我们的产能,这是任何一家企业无法单独做到的。”他坚信,随着更多的共富工坊在全国各地“开花”,产能的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干销售,与产能相匹配。”吴雪祥坦言,“这就是我们企业愿意跟着平台一起走的重要原因。”
随着“吴雪祥们”的加入,与非遗手工项目相关的企业陆续进驻凰升塘村。
“斗贤文创”落地后,带动了楂林片区百余人创业致富,每人月均收入可达4000元。“大陈镇被称为衬衫之都,这里‘盛产’老板娘,不少人‘给台平车就会用’,这是别的地方难以匹敌的。”企业负责人李斗贤说。今年端午节前,“斗贤文创”一款非遗土布香囊爆了5万多单,根本来不及交货,可把她愁坏了。没想到,大陈镇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了赶货“突击队”,十几位老板娘奔赴而来,义务帮工干了一天一夜。“真是集全镇资源为企业解难题,我们扎根发展的底气更足了。”
“除了‘老板娘帮帮团’,我们镇里还整合了‘管家’队伍、村官服务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团队等,向心力、执行力都是杠杠的。”在陈雄飞看来,部门的支持、团队的帮扶,创业者和企业的入驻,都是“凰升塘共富学堂”茁壮成长的力量之源。
“项目自实施以来,受益群体大、受益地域广、实施效果佳,在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维度和缩小‘三大差距’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义乌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工作的突出样板。”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申报表中,市工商联推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