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北苑街道黄杨梅路的某电动车商行迎来一位换新车的顾客。旧车交售完毕后,车行老板熟练地打开“浙里金消”平台,轻点几下屏幕,便为这辆报废电动车选定义乌市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作为回收单位。
不到十分钟,再生公司工作人员已电话确认信息,并调度专用车辆赶赴现场。从线上提交订单到线下完成回收,全过程高效流畅,用时不到1小时。
这一幕,正是义乌市资源循环有限公司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落地、构建现代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缩影。为促进绿色消费升级、加快老旧非标电动车淘汰步伐,今年年初,我市全面启动新一轮以旧换新行动并出台相关补贴政策。
此次“国补”政策亮点突出:个人消费者在指定销售点交售带有电池的报废电动车,并购买符合国家标准的新车,即可享受购车款40%的财政补贴,单辆车最高补贴可达1200元。更关键的是,补贴由销售单位先行垫付,消费者无需等待审批流程,真正做到“买完就减、当场受益”。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群众换新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
政策落地离不开强有力的执行主体。作为义乌市资源循环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义乌市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迅速完成资质申报,成为全市唯一具备报废电动车回收拆解资格的企业,肩负起政策推进中“关键一环”的重任。
面对传统回收存在的“分散、无序、不透明”难题,该公司打出一套精准高效的“组合拳”。一方面,建立数据驱动定价机制。通过三轮专项调研和实地走访,掌握不同车型、年限、残值情况;联合义乌市电动车行业协会共同研发2025年度回收价格模型,确保估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模式。依托“浙里金消”政务服务平台,开通一键下单功能,消费者或商户可通过手机端随时发起回收请求。系统实时推送订单至最近的调度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确认时间地点,安排专车上门收取,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废车清空”。
“以前旧车卖不掉、扔不得,现在不仅能免费上门收,还能省上千块买新车。”一位刚完成换购的市民感慨道,“这才是真正的便民利民。”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公司已与全市166家电动车商行达成合作,累计转移铅酸电池428.51吨(居金华市同类企业第一),回收报废电动车2.37万台。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义乌在破解废弃电动车治理难题上的系统性探索。通过统一回收、集中处置、闭环管理,不仅有效防止了铅酸电池等有害物质的二次污染,更打通了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以“以旧换新”为支点,撬动消费市场活力,推动绿色出行升级,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激励的良性互动。
一辆小小的电动车,牵动的是城市治理、环境保护、产业升级和民生福祉的多重命题。从政策引导到国企执行,从市场响应到群众受益,义乌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消费拉动”发展路径。这条路径的核心在于——将政府政策力、国企执行力、市场活力与公众参与力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