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九旬的冯爱倩忘记了许多事,但仍清楚记得她领到义乌第一个营业许可证的日子是1980年12月1日,许可证编号001。
两年后的1982年9月5日,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率先开放,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由此诞生。第一代市场除了湖清门,还有廿三里。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加入到商品经济的时代洪流中。
如今,义乌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20万户,占浙江省的十分之一,全国的千分之六,稳居全国县级区域第一。
从1到120万,义乌走过了43年,义乌小商品市场也不断自我革新、迭代,创造了“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市场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样本。
图据义乌发布
10月14日,义乌再一次吸引全球目光,全球数贸中心的开业,标志着义乌第六代市场到来。
义乌变了,从“马路市场”到“世界超市”,再到“数链全球”;义乌又没变,源自“鸡毛换糖”的生存智慧,拥抱时代、不断创新创业的勇气,依然是这座城市的“魂”。
在变与不变之间,义乌继续前行。
从“鸡毛换糖”到“兴商建市”
40多年前的义乌,“两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
“鸡毛换糖”的发源地廿三里,土地酸性强、肥力差,当地人发明了用鸡毛沤肥的方法。冬春农闲,农民们手摇着拨浪鼓、肩挑两个担子,走街串巷,用自制的红糖换回鸡毛。他们被称为“糖担”。
糖担们发现,小百货比糖更有效果,还能从中赚点小钱。慢慢地,廿三里集市形成了。这是农民自发形成的集市,逢“一四七”开市。它和县城稠城镇的集市,被视为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1980年11月,义乌县工商局尝试性颁发7000余份“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
拿到许可证第一天,冯爱倩挎着小篮,光明正大地走进百货公司进货。面对售货员的时候,她的腰杆都挺直了。她进了一些纽扣、皮筋、别针,拿到廿三里集市上卖,净赚了6块多。这抵得上她当厨师一个星期的工资。
另一位商户何海美卖电影《红楼梦》明星剧照,靠着“林妹妹”“宝哥哥”,她在1981年就有了5万元存款。
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资料图
直到1982年9月5日,义乌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
1984年底,义乌县委县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兴商建县”的战略,确定商业为义乌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后,这一发展战略改为“兴商建市”。这一战略,至今未变。
1984年12月6日,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从马路市场向棚架市场过渡。
经过第一、第二代市场之后,义乌的发展道路已十分明晰。1986年9月,义乌建成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城中路市场)。这个市场不仅规模扩大,同时也有了室内市场的趋势。
199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诞生十周年,第四代市场(篁园市场)开业。 “义乌小商品市场”二次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当年2月28日,国务院举行全国十大市场新闻发布会,宣布199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年成交额10.25亿元,排名全国十大市场榜首。“华夏第一大市”从此美名远扬。
迈向“世界超市”
第四代篁园市场是义乌的关键节点之一。
1992年,义乌对市场经营品种全面实行“划行规市”制度,推动市场交易透明化公平竞争。
划行规市,就是按照商品品种,分门别类设置摊位,同类商品同一区块经营。顾客很快便能找到所需商品,并且可以货比三家,避免假冒伪劣和欺诈。
1993年,义乌提出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义乌制造”横空出世,袜业、饰品、拉链、针织内衣等特色产业在全国占据了重要地位。
进入新世纪,随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义乌市场开始步入国际化的新阶段,从“买卖全国”逐渐成长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
2002年,义乌国际商贸城投入使用,这是义乌的第五代市场,也是全球单体面积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义乌国际商贸城。图源:义乌发布
义乌市场更新到第四、五代,早期的市场经营户也开始了转型,也开始了代际传承。
冯爱倩在2000年左右退休,将生意交给了儿子,如今儿子也退休了,孙子接班。
2008年,何海美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有了自己的商铺“罕美”。
“罕美”包含了何海美和儿子金罕岗两个人的名字。何海美从最开始卖明星照片,转向了服装类。金罕岗则在此基础上,依托“世界超市”,让围巾贸易走出中国、走向全球。
经历“鸡毛换糖”年代的龚春才,从湖清门小百货市场一路做到了篁园市场,儿子龚俊明、儿媳朱奇英从篁园市场摊位接手,逐步过渡到国际商贸城经营玩具生意,再拓展到饰品领域。
“爷爷他们鸡毛换糖,父母摸着石头过河都把生意做这么好,现在全球数贸中心开业是一个新的机会。”龚春才的孙子龚鹏飞,去年底接手了家里的饰品生意。
在第六代市场——全球数贸中心,龚鹏飞计划着再开一个跨境店铺,利用AI数字人、AI名片这些数字贸易手段,让全世界的客商都可以看到自家的新产品。
三代人,六代市场,见证了义乌4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
数字贸易新生代
这个全新的市场,大致分为潮玩、户外用品、珠宝首饰、化妆品、高科技产品等区域。这些都是近年来义乌出口增长较快的品类。
全球数贸中心将关联品类集中在同一区域,提出“我的上下游就在我的上下楼,以及隔壁那栋楼”的理念。这与发轫于第四代篁园市场的“划行归市”一脉相承,又有了新的内涵,更好满足全球客商一站式采购需求。
“垂直化布局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义乌建第六代市场,一定是要有引领性、前瞻性和可借鉴性的。”全球数贸中心副总经理朱幸平说,“新一代商户对市场提出了更高需求,需要一个新的市场去承载。”
张荺向外商介绍高科技产品。甘居鹏 摄
在义乌经营水晶20多年的商户张筠,“抢”到了新市场的三个店面,用来展示、销售无人机、AI眼镜等科技产品。店面的中间,摆着一块大屏幕,只待联网后,就可以用来直播。
“一切都是崭新的。”对比老市场与新一代市场,张筠感慨万千,“我儿子留学回来,如果还让他守着小商品摊,他肯定不愿意。现在的新市场,肯定能吸引年轻人。”
事实上,全球数贸中心新市场也更聚焦年轻化,招引了一批商二代、创二代、贸易新生代。
在新市场,金晶经营着一家户外用品店铺,主要产品是吊床和吊椅。过去在老市场,母亲陈林芬深耕多年,凭借口碑和“薄利多销”赢得市场订单。
“老一辈靠走量取胜,但现在这条路越走越吃力了。”金晶说,两代人在经营理念上曾有过激烈碰撞,她主张线上引流与数据驱动,“以前在二区,客户是‘偶遇’;现在在六区,客户是‘精准投放’。”
搬入全球数贸中心的户外专区后,金晶感受到了数字贸易和集群效应的便利。一位国外的采购经理在网上看到后,专程到店铺,当场签下订单。
与金晶类似,吴飞洋也将目光聚焦在了产品营销与前端获客上。“生产、配货、物流,以及厂区管理,一定是我爸妈更专业、更有经验。与其花时间学会他们擅长的,不如发挥我的专长。”
吴飞洋拿着自家设计的玩具。柳蓬 摄
吴飞洋的父辈在义乌市场经营软胶、解压玩具已经20多年。今年春节后,吴飞洋开始参与到家里的玩具生意。7月,他在新市场竞得一间商铺,创立新品牌“软玩世家”,很快组建起视频拍摄与跨境直播团队。
“市场不缺商品,缺的是品牌价值与故事。我们海外粉丝已经达到了170多万,每个月的询盘都能超过1000人次。”吴飞洋改变了父辈传统“坐商”模式,让潮玩产品顺着网线进入广阔的海外市场。
这群既传承义乌商业基因、又活跃于数字前沿的新生代,将在全球数贸中心这个新市场中勇攀高峰,定义未来。
“常青树”义乌
“义乌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靠年轻人。”知名财经作家、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说。
义乌的另一个显著特质是包容性。胡宏伟认为,义乌的包容源于开放,开放源于流动。持续的人员流动与年轻化,保证了义乌生生不息的活力,造就了中国改革开放“常青树”。
如今,“常青树”义乌,这座建立在市场之上的城市,正在酝酿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数字化”。
全球数贸中心。柳蓬 摄
“全球数贸中心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深度联动产业带,拓宽义乌小商品行业的宽度,加深核心产品的行业深度。”朱幸平说,新诞生的全球数贸中心,将以数字贸易为核心,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一体推进市场、贸易、履约数字化转型。
这样的转型,或将有效破解传统贸易瓶颈,解决传统外贸效率低、利润薄的问题。另一方面,义乌第六代市场将巩固义乌的全球贸易枢纽地位,强化“世界超市”的集散能力,推动市场升级和产业转型,以应对全球经济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胡宏伟认为,从第一代到第六代市场,从肩挑背扛的“糖担”、摊主,到运用电商、直播的年轻商人,再到全球数贸中心的蓝图,义乌一直在“变”。
但胡宏伟也说,这些变化是工具、是手段、是形态的迭代,“数字化技术仅是工具,也许到了第七代市场,工具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义乌最重要的‘灵魂’一定没变。”
义乌不变的是什么?究竟是什么让义乌能够穿越周期,始终保持活力?
胡宏伟认为,义乌的成功在于,继承了温州模式“民营经济发达、市场经济活跃”的基因,又实现了关键性的突破,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并强调了政府的有效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义乌将为中国改革开放带来无尽的启示。”
2006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的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学习推广义乌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经验。
“义乌发展经验”主要有六大内涵:兴商建市、产业联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丰厚底蕴、党政有为。
“从兴商建县(市)、划行规市,到‘以商促工、贸工联动’,再到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新欧、全球数贸中心,政府的力量总是在义乌市场发展每一个关键的拐点时刻恰到好处地出手发力。”胡宏伟说,义乌每一步都做对了,崛起与辉煌成为了更大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