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25年>最新报道 正文

【浙江日报】在义乌何宅村,记者跟着婺剧演员学习画脸谱——一笔一画绘出“戏魂”

发布时间: 2025-10-23 08:46:37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钱关键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2025年10月23日《浙江日报》8版

  国画大师张大千曾说,戏剧脸谱是“用几条极简单的笔画,几样单调的颜色,就把剧中人物的个性、年龄、身份,甚至是忠是奸完全活现出来”的高妙绘画。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近500年历史的婺剧,人物脸谱丰富多彩、独具一格。近日,我跟随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出团队到义乌市廿三里街道何宅村“送戏下乡”,近距离体验了一把婺剧画脸谱技艺。

  短短两个小时的演出,5出折子戏,20余个主配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台上演得起劲,台下演员化妆间也忙得“飞起”。从抵达演出现场那一刻起,演员和化妆师就拿起画笔,开始在脸上“涂涂抹抹”。笔锋所至,在线条粗细和色彩明灭变化中,形成了一张又一张脸谱,展现了传统戏剧中这门独特技艺的魅力。


画着“大花脸”的季灵萃(中间喷火者)在表演。记者叶振宇摄

  在线条色彩变化中勾勒“灵魂”

  演出是在周六晚上。当天下午5时许,随着大巴车停在何宅村文化礼堂门前,车上40多名演员、乐师鱼贯而下。演员季灵萃背着一个鞋盒大小的化妆箱,匆匆赶往化妆间。挑了中间靠里的一个位置,她把化妆箱往桌板上一放,打开化妆镜,拿出10多管油彩和一把毛笔,就开始画起了脸谱。“我这次演的是个大花脸,得赶紧化妆。”她说。我在一旁给她打下手,不时递上画笔、化妆棉。

  这次,季灵萃演的是第四出戏《钟馗,行路》中的主角钟馗。她先用湿巾给自己“净脸”,接着用毛笔将一层调配均匀的水白油彩,浅浅地涂抹在脸上,从额头、眉毛到脸颊再到下颌,一寸不落。“这是为后续的脸谱绘制奠定易于着色的基础。”她介绍。

  接着是画脸。画脸要先“定位”,季灵萃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端详了1分钟,在心里打了一个“腹稿”。然后,她轻捏毛笔、屏息静气,笔锋过处,一道道或弯折或圆润的黑线、白线在额头、颧骨等处上下游走,左脸、右脸两两对称,十分均匀。

  戏剧脸谱技艺最早起源于古代祭祀等活动中的涂面艺术,历史悠久。婺剧脸谱主要从昆曲、高腔等声腔脸谱演化而来,线条较为粗犷,但很传神。“婺剧脸谱不是死图案,每一笔都要去刻画角色灵魂。比如我们画奸臣时,眉尾常会向下勾,像钩子一样,寓意此人内里藏奸。”季灵萃说,自己平时常演出30多出戏,脸谱大都是自己画。作为一个女演员,要想演好“钟馗”,脸谱必须画好。“尤其眼窝的线条,要画得深且锐利,凸显钟馗的威严、刚烈,让观众一眼就能知道这是个镇得住场的角色。”她说。

  除了线条粗细和造型图案,脸上色块分布和形状在婺剧脸谱中也有特殊含义,红脸是忠勇,黑脸刚直,绿脸凶猛,金脸表示人物带有“神性”。根据“谱式”不同,婺剧脸谱又可分为整脸、歪脸、象形脸、会意脸等。“钟馗行路这出戏,讲的是唐朝才子钟馗撞柱而亡后,履行生前承诺,带领一群鬼‘送妹出嫁’的故事。这出戏中,钟馗脸谱以黑、白、红为主色,额头要描金。”季灵萃一边画一边介绍。50分钟后,她的整张脸,除了眼珠子外,都涂满了油彩,横折竖钩地整了一个“大花脸”,看起来既威严又恐怖。接着,她给自己脸上“扑上一层细细的干粉”,再用毛刷轻轻把多余的粉末刷干净,算是“定了妆”。

记者在现场体验画脸谱。共享联盟·义乌傅柏琳摄

  每一张“脸”都要认真对待

  季灵萃“定妆”时,周围《钟馗,行路》中的一众演员,也各自画好了脸谱。其中,有黑白脸的“大鬼”,有满脸“绿油油”、看起来让人瘆得慌的小鬼,乍一看让人觉得有些滑稽。简单的线条图案变化,人物的善恶忠奸跃然眼前,让人惊叹。

  在这些演员都画好脸谱后,我提出自己也想试一下。在征得演员同意后,我拿起画笔,调出油彩,对着镜子,照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婺剧脸谱》中的一张“鬼脸”画了起来。画到左鼻翼处,我手一抖,笔尖“斜刺”向了嘴角,只感一股“油腻的苦味”袭来,有种让人说不出来的难受。“术业有专攻,别看就这么几笔,我们可是练了几十年了。”看到这一幕,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演员梅雪应笑着说。

  作为一个老婺剧演员,梅雪应介绍,画脸谱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每一张“脸”都要认真对待。“每个人长相不同,要想让人物角色入木三分,除了基本功,画脸谱时还要依据演员的脸型特色做微调,再配合演员在台上一颦一笑,来凸显人物个性。”梅雪应说,这是画脸谱的精髓,也是难点所在。说着,他接过我的画笔,一边端详我的脸一边画起来。“你的脸型比较圆润,可以适当把额头的线条画得宽一些,把脸颊两侧的竖线条画得窄一些,这样看起来更有威势一些。”

  梅雪应两只手“左右开弓”,不到10分钟,就帮我画好了一个“鬼脸”。“好了,你可以上台了。”放下画笔,梅雪应开玩笑说。

  这时,青年演员张艾成带着画了一半的妆面跑来向梅雪应请教。张艾成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这段时间在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跟班学习。这次,张艾成带来的剧目是《吕布试马》,他饰演戏中的吕布。相比钟馗一类的“大花脸”,吕布一角在婺剧脸谱中属于较为简单的洁面化妆,但“画脸”过程却一点也不简单。

  张艾成的化妆箱内琳琅满目,光是胭脂就有大红、粉红、朱红、桃红、酒红、紫红等好几种。“吕布年轻气盛,眉眼线条可以画得犀利一些,蜡签(额头一点红)可以画深一点,这代表青年吕布的血气方刚。”说着,梅雪应老师拿起一支小号胭脂刷,在张艾成的额头上点了几点。

  “这样一补笔,感觉吕布更有灵气了。”张艾成高兴地说。

  从角色个性塑造到推动剧情发展的钥匙

  对婺剧演员来说,一个出彩的妆面或角色脸谱,是角色塑造的“首金”。张艾成刚化好妆,勒头师傅就上前在他的头上勒上一层布网和水纱。接着,服装老师给张艾成穿上戏服、戴上盔头,整个行头足有10公斤重。“布网和水纱勒得越紧,戏剧盔头才不至于在演出过程中掉下来,破坏妆面和脸谱。”一名演员说。

  我用手摸了一下,张艾成头顶绷得紧紧的,原本十分柔软、蚕丝材质的水纱变得坚硬如铁。

  晚上7时,演出正式开始。英气勃发的“吕布”一登场,便引来台下阵阵叫好。20多分钟的表演,张艾成唱念做打、各种高难度的翻滚动作不断。第四出戏《钟馗,行路》开戏前,我“戴妆”跟着演员一起到后台“候演”。在后台锣鼓喧天的配乐声中,透过头顶的聚光灯,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头,忽然有了一种“入戏”的感觉。

  我注意到,表演折子戏《裱花》的演员于倩云戴了假睫毛。“这次演出全程有电视跟拍。戴假睫毛,是为了让我的眼睛看起来更大一点,更加凸显脸谱的作用。”于倩云说。

  “除了传统手法,婺剧画脸谱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梅雪应说,以前下乡演出,往往要跋山涉水、条件艰苦,脸谱画得较为简单。现在,随着化妆技术的进步和高清摄像技术的普及,婺剧脸谱对线条流畅度和脸谱层次感要求比以前更高,观众对脸谱也更“挑剔”了。

  在画脸谱的过程中,季灵萃还打开抖音直播和戏迷“粉丝”互动。“今天脸谱画得很好,冷热均匀,耐看。”一个名叫琪琪、同为婺剧演员的“粉丝”评价说。季灵萃还给我展示了她手机里收藏的一些民间婺剧团脸谱画。比如《三结义》中的张飞,额头会画个桃子;《玉麒麟》中的梁山好汉张顺,水里功夫了得,脸上会画一两条活蹦乱跳的鱼。“这些画法生动活泼,值得我们学习。”季灵萃说。

  “不仅是对角色个性的塑造,借鉴现代电影叙事手法,在一些婺剧戏曲中,脸谱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把钥匙。”梅雪应说,近两年,他们创排的大型婺剧历史戏《乌江渡》中,项羽一角就有三张脸谱,由三人分饰,分别代表项羽的青少年时期、带兵打仗时和自刎前三个阶段,“不同的脸谱,代表他的不同处境。”

  “活到老、学到老。”张艾成说,作为一门古老艺术,婺剧脸谱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成长。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50002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