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网近日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厅〔2019〕6号》,要求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并且鼓励毕业生自主创办。
教育部为何力挺高校发展实体书店?一个深层原因在于,越来越多大学生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有调查显示,虽然近九成大学生喜欢阅读,然而,超五成大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即便是喜欢阅读的大学生,随着高校图书服务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他们的主要阅读方式是手机免费阅读。那些仍然喜欢购书的大学生也普遍通过网络购书。如此一来,高校实体书店的经营就变得举步维艰,关门、撤退是很多高校实体书店的无奈选择,不少高校已没有一家实体书店,陷入“没有书店,只有饭店”的尴尬。
在堪忧的现状逼迫下,相关部门不得不重视高校实体书店的发展经营。在2016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有“引导和推动高校加强校园书店建设,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达到一定建设标准的校园书店”的要求。此次是教育部专门发文力挺高校发展实体书店,包括将实体书店纳入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给予场地租金、水电费等日常运营费用以减免或优惠,对优秀校园实体书店给予奖励,支持、指导校园实体书店争取扶持政策和专项支持资金等,彰显了责任和担当。
不过,教育部力挺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初衷虽好,效果究竟如何?
理性看,力挺政策虽能倒逼高校给书店规划经营空间,能倒逼高校给书店提供费用减免或优惠,高校也能支持、指导书店争取扶持政策和专项支持资金,但读者并不能依靠政策“赶”进来,即便能“赶”进来,他们可能只读书不买书,毕竟实体书店非图书馆,需要卖书才能生存。知乎曾有个有趣的回答:“图书馆藏书那么多,你就不能借本书?电子商务这么发达,你就不能网上买本书?文青就文青,矫情就矫情,不看书就不看书,找那么多理由干嘛?谁说大学里一定要有书店,你来告诉我大学里书店有什么用?”这很能说明问题。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是如何拯救大学生越来越少的阅读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认为,如今不少大学生没有阅读意愿,从小刷题死记硬背;没有阅读能力,从小到大只是浅阅读,没有真正捧着某种经典、某种学术类书籍去深层领会;没有阅读外在导向,从小学到大学在课堂上同教学相伴随的阅读量很不够。我们的教育教学应从这些方面入手,来反思与扭转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不读书问题。
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实体书店摆脱冲击,凭实力“圈粉”。比如,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突出自己的专业性、实用性;利用线下经营能和消费者接触的优势,进行具有人文情怀的宣传促销;与后勤服务实体共建书香餐厅、公寓书屋等;利用新兴技术开展“网订店送”“网订店取”等形式的图书配送业务,与高校出版社合办“前店后厂”式的读者服务场所……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逆袭”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