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一对新人拿着精心打扮、拍摄的汉服造型照片去当地婚姻登记处办理手续,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拒绝。理由是,陈先生妻子梳头古代的发髻、穿着古代的服饰,属于艺术照,而非证件照。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员无法从照片中辨别这是否是两人的近照。
厦门个案上热搜,不是因为汉服,而是风向被带偏到汉服是不是奇装异服的争论中去了。这种因为表达不当所引发的误会与冲突,更像是抬杠,而非有意义的争议。这件事本质上,依然是艺术性、个性化的诉求,与证件照的规范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
对于一张结婚登记照来说,按照相应法规,只要符合2寸、正面、半身、免冠、近期、非合成、不像整过容一样过度修图,都应尊重新人适度艺术化、个性化的需求。这些年来很多地方,“民国味”“汉服风”等略带“艺术范儿”的照片被允许用来办理结婚登记,其实已经开了一个人性化的好口子。
在一张身份证可以“走天下”的今天,结婚登记证在认证功能上,已经失去原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时代与科技的共同进步。婚姻登记,确立的是合法婚姻关系。对于办理登记的机关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丝不苟地验证两个人的身份证明,而非婚姻登记照片。
新人证明婚姻的方式在变化。从分享婚礼仪式,到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晒结婚登记照,分享结婚登记的法定仪式,这是中国人婚姻观念的进步。可喜可贺,应该鼓励。一本结婚证、一张结婚登记照,网上晒出来,既是新人之间的庄严承诺,也是在朋友圈的公开宣誓。这份仪式感的分量,不比一本法定的结婚证来得轻一些。新人希望结婚登记照把两人的形象呈现得靓丽一些,这样的诉求一点都不高。
成人之美,是婚姻登记处很重要的角色功能。结婚的法定程序很重要,法律意义很严肃,但新人结婚登记的照片大可不必太严肃。二代身份证办理中,该严肃的都严肃了,该规范的都规范了。即便身份证照片,也趋向于可选择、人性化了,结婚登记照再刻板,只能证明登记机关的思维刻板、程序刻板、标准刻板。
几乎没有一个机构刻板到要通过结婚登记照去辨识两个人的婚姻关系。夫妻一起出游、住酒店,已经无须出具结婚证明,只要出具身份证就行了。后台数据信息的打通,使得“最多带一证”,成为生活场景中的常态。既然结婚证在辨识功能、证明功能上远远不及身份证来得更重要,那么,让新人把结婚登记照拍得适当个性化、适度艺术化一些,并没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