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江荣喜:“十八力”!劳模村支书叫板“癞头山”

发布时间: 2021-06-18 09:10:5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左翠玉 张云飞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年轻的江荣喜。

江荣喜(右)和家人合影。

改革开放后,江荣喜一门心思办厂带领村民致富。

金星村所在集聚区鸟瞰规划图。

江荣喜获得的勋章之一以及当时的报道。

1957年,江荣喜(如图标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中国义乌网6月18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左翠玉 张云飞)“金星大队的江荣喜,您晓得不?”在义乌,70岁以上的老人里,只要你这么一问,很多老人再一回想,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个“好书记,十八力!”在义乌方言中,“十八力”是指称赞某人的某项技艺达到了最高标准,也常用来表扬某人或者某事“特别厉害”。

  江荣喜的三儿子江樟清和三儿媳成爱仙一直精心地保管着一张长卷照片,这是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和邓小平等人接见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合影。上面写着:摄于1957年2月22日,赠给全国劳模江荣喜同志。

  “毛主席后面第三排那个帽子歪了的就是我公公。”成爱仙从翻拍的照片里特意截取了中间部分,放大后加上了相框,裱了四份,分给兄弟姐妹们。“他出席过省、地、县市级30多次劳模会、党代会,勋章都有七八块,这是唯一保留下来的东西。”江樟清轻轻地抚摸着照片,“他个性好强,一生不甘落后于人。”

  初生牛犊立壮志“癞头山”上养牛羊

  在连绵不断的南山丛中,挺立着海拔900多米的龙门峰。20世纪50年代,这里俗称“癞头山”,山高又陡,放眼不见林,土地贫瘠,并不适宜人居。当时,方圆30多里的10多条山沟里,散住着46户人家,是义乌县大塘公社金星大队所在地。

  “早期因为穷,我们在义乌出了名。”江樟清说,祖辈们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前被地主恶霸逼得走投无路的农民,东一户、西一户地搬上了龙门山。这里土地少,粮食产量很低,村里人靠砍柴卖柴度日,来回集市一趟就得一天。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日子好过了,牛、羊增加了,但是终究有限,每户饲养两头多,就再也提不高了。

  1954年秋天,在党的领导下,村里互助组办起了初级社,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由23岁的江荣喜担任初级社社长。

  初生牛犊不怕虎。次年春天,江荣喜在全村发起了一场“如何改变贫困面貌”的讨论,听取了老农们的建议:护草养木,发展牲畜业,开发龙门山。明确了方向,江荣喜便立下了凌云壮志:从前是穷在龙门山,现在要富在龙门山。

  说干就干。江荣喜撒开腿肚子,从这山到那山,花了足足两天时间,收集了80多种草木,办起了饲料展览会。但困难接踵而至:缺种畜、短资金……江荣喜又带了一批人,翻重山、进深谷,找寻药材,获得一笔收入。人心齐,泰山移,社员们卖鸡卖蛋,起早贪黑登岩砍柴筹资金,引良种。就这样,龙门山沟里的牛羊渐渐多起来了。

  浑身牛劲冲在前敢叫穷山沟换新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57年,江荣喜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浑身是牛劲儿,率先组织村民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成立金星农业生产互助组。

  这一年冬天特别冷,大雪封山,足有半人深。存草吃光了,冰雪还未化,牛羊没有了饲草。村里两个社员急得没办法,抬着种猪,牵着牛羊,找到江荣喜说:“这是大家的命根子,得想想法子啊!”江荣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即组织了十多个青壮年,上雪路翻雪岭,到二十多里路外的邻社用柴调换回一批草料。雪下下停停,一连半月,草料还是不够。在他的影响下,许许多多干部社员,取了棕皮,裹好双脚,腰佩刀,手持棒,顶风雪,迎冰冻,翻山越岭,砍回一些透青露尖的野竹,化了冰雪,取了青叶嫩枝喂牛羊。到冰消雪化的时候,牛羊上山,大大小小,活蹦乱跳。

  吃一堑长一智。从此,社员们开始大量收藏秋草,努力扩种玉米等高秆作物。但龙门山高土薄气温低,秋粮长不成,一年只能种一熟稻。江荣喜却不信邪,他带着老农三上邻县东阳去取经,担泥换土,利用牲畜增加的有利条件,增施厩肥,搞试验……一年、两年,土层年年加厚,原来种一熟的都能种两熟三熟;大部分垅田种上了玉米等秋粮和萝卜、秋菜,一百多亩垅田终于建起了冬季饲料基地。

  1958年公社化以后,龙门山里的畜牧业生产进入了飞跃发展阶段,牛、羊、猪成倍增长,还腾出了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江荣喜就带领村民们造林育林、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山区生产。到1963年,曾经的“癞头山”终于换了新颜,变成了山清水秀、牛羊成群之地。

  “他们在集体化道路上前进的八年中,先后共投售给国家三十头牛、二百六十六头猪、四百零三只羊,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支援兄弟队一百三十六头牛、二百二十九只仔猪、六百九十四只羊。此外,还将大量的桐白、药材、松柴卖给国家,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了出色的贡献。公共积累不断增长,社员生活不断改善。”当年,《浙江日报》刊发文章《龙门山上拔穷根记畜牧业先进单位金星大队》对此进行了报道。

  金星农林牧业社被评为浙江省农业一等模范合作社。1957年2月,江荣喜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并参加了表彰大会。1959年,他参加了全国标兵党支部书记大会,又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4年,浙江省电影制片厂以他的先进事迹为题材,摄制了题为《牛羊满山岗》影片。省委书记江华为影片题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周总理握手时曾对父亲说:‘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这句话他一辈子都牢记着,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江樟清说。

  秉持为民初心勇闯商海不言弃

  在江樟清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很忙碌,都在为村里的事情跑来跑去,甚至无暇顾及家里,“他其实是一个很忠厚的人,脑子里一心都是在想着别人的,想着怎么把村里搞好来。”

  “改革开放之后,公公认为村里没有出路了:山里面电也没有,路也不通,水也很枯竭。他看到别的村庄都比我们过得好,心里有猫爪在抓一样,睡不着。后来就萌发了也要去办厂的想法。”年轻的成爱仙没想到,后来自己成为了江荣喜的得力助手。

  山沟里交通不便,连货郎担都不进来,没有生意可做,龙门峰只有萤石矿。江荣喜就带领村民开办了华夏矿业供销经理部,发掘萤石卖给国家,创收出来的利润都拿到村里来分。

  如今,山坳之中的鲇溪仍然静静流淌着,小溪两侧依然留存着一些矿洞遗址。“这个洞进去很深的,以前都是用铁钎打、用炸药炸,把石头搞出来,一挑一挑运出来,再往山下送。”十多岁光景时,江樟清曾在村里的矿洞里干过一个月。

  1979年,江荣喜和朋友借了钱,又向桥东信用社贷了款,到端头村接手了金星综合厂。他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和附近村民到厂里务工,经营得很红火,规模最大的时候扩大到了七八个分厂,职工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公公后来办过很多厂。有麻袋厂,装萤石的;有五金厂,做汽水瓶盖和包装盖;办了胶膜厂,做电灯开关那些;还有塑料厂、电子厂,最后还有毛巾厂。”成爱仙掰着手指数,“主要是给我们村的年轻人思想开化带来了帮助,有一个年轻人后来走出去到海南办厂了,生意做得很大。”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义乌老百姓,是真正的“农民企业家”。他们起早贪黑,一边摆摊、办厂,一边务农。傍晚收摊赶回村里,天若还没黑,就抓紧时间忙农活。江荣喜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1995年11月29日,江荣喜因病逝世。据成爱仙统计,江荣喜创业期间,一共为国家创税60多万元,是当时的纳税大户。

  现任金星村村支书胡轶平说,老支书江荣喜与“癞头山”斗了一辈子,他的精神在村里代代相传。

  1998年,金星村和义乌其他地方的差距越来越大,当时村两委大力奔波,争取了上级的支持,启动了义乌市首批的下山脱贫工程,金星村内14个自然村整体搬离祖辈居住的“癞头山”。

  2019年义乌市开始打造崭新的城市“东大门”,根据规划,包括金星村在内的6个村被列入集聚范围。在集聚区鸟瞰规划图上,30栋高楼拔地而起,楼下各色植物环绕,配套齐全、环境优雅。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