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西街道吴坎头村文化礼堂被评为2015年义乌“三星级文化礼堂”,这是该村全体干部群众努力的结果。预计到农历年底,吴坎头村将完成精品村美化建设工作。
这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村子,从今年开始就通过开展一系列举措来改造提升村庄品位,不仅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方面着手改造,还通过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从垃圾分类入手,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
视频监控,让定点投放垃圾成为习惯
每天上午6时到9时,吴坎头村保洁员都会准时开着垃圾收集车,放着悦耳的音乐,按指定路线上门挨家挨户收集垃圾。农户听到音乐声,都会将分类好的垃圾按规定倒入垃圾收集车。垃圾收集车上的摄像头对着车上垃圾收集区,乱倒及分类不彻底行为全部一目了然。这是该村监督村民垃圾分类的一个举措。
村委主任吴志建说:“为更好地实施垃圾定点投放,垃圾收集车装上摄像头成为监督垃圾分类的主要手段。”在联系党员和保洁员的指导下集中投放垃圾,养成“一次分拣、定点投放”的习惯。现在村里的大爷、大妈,看到乱扔垃圾也会参与监督,发现乱扔的会及时向村两委反映。
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为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城西街道和吴坎头村为每户居民配发了家用餐厨垃圾桶,并由垃圾分类指导员和党员对网格内投放错误的居民进行单独指导。对个别不重视垃圾分类的居民,村两委和联系党员也分别上门做工作。
“两只小桶”,让绿色生态系统运作起来
在吴坎头村,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摆放着颜色一样的一个桶,里面有两个颜色不同的小桶,上面标有“会腐烂的”、“不会腐烂的”等字样。其中,会腐烂的桶用于收集剩余饭菜、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不会腐烂的桶用于收集塑料袋、牙刷、一次性塑料餐盒等塑料垃圾。
村民杨苏芳说:“自垃圾分类活动开展以来,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将垃圾分类视为潮流,因为垃圾分类能让村庄变得更加整洁。譬如,厨余垃圾收集起来可以直接喂禽畜,也可以放入太阳能垃圾房发酵后做肥料。”在吴坎头村,门前的小片菜地上,施的正是这种厨余垃圾发酵而成的肥料,不远处的一个小鱼塘上,漂浮着用于喂鱼的菜叶。正是“两只桶”的垃圾分类,让村民家好似一个小型的绿色生态运作系统。
机制创新,让网格化管理发挥作用
吴坎头村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建立健全“网格化”党员管理和服务体制,不断强化党员关心农村、关心群众、参与管理、相互促进的意识。全村设大中小三级网格,村主要负责人负责大网格,村两委干部负责中网格,党员负责小网格。在分设的34个小网格中,每位党员对应联系一个小网格,网格内安排3-5户农户,真正做到联系网格、服务群众全覆盖。同时明确党员网格的6项职责,包含“党建+垃圾分类”、“党建+安全生产”、“党建+出租房管理”等各项工作。
正式实行垃圾分类的第一天,党员上门到联系户中讲解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要求每家每户的门前都要摆放好分类垃圾桶。村党支部书记吴璀云介绍:“村民的配合是村两委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最大的动力,我们有信心把吴坎头村打造成一个舒适宜人的美丽村庄。”